读史使人明智

时间:2021-03-01 来源:重庆长安网 作者:佚名

  ◎何宇新

  明镜可以察形,借古可以观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也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现实和未来。我读历史,固然是为了弥补史学上的短板,但更是为了读懂今日之中国。近日,读完傅乐成先生的《中国通史》,感觉收获颇丰,受益良多。

  启示1

  文化兴则国运兴

  历史上先后有两个少数民族统一过中国,一个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一个是满族建立的清朝。元朝在历史上只存在了90年,而清朝却延续了268年,还出现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盛世——康雍乾时代。“这种成就,绝不是偶然的”。傅乐成先生认为,同是外族的统治,其差距如此悬殊,根本在于对待文化传承的态度上。傅乐成指出,蒙古人吸收汉化的态度并不积极,汉化的程度也不深厚,“世祖灭宋以后,便渐渐疏斥汉臣,其后诸帝,对汉人更为忌视,因此,元室始终未能大规模地接受中国文化和传统政治思想,也始终未能完全脱离游牧民族的本色。元代的政治,无论其效能或目的,都没有达到统治汉人的标准,其迅速崩溃,自是必然的结果。”这可以从元代统治者把全国人民分为四个等级中得到验证。元人入主中原后,自居于战胜者的地位,分全国人民为四个阶级:一为蒙古人,又称“国人”;二为色目人,包括西域各部族,又称“诸国人”;三为汉人,指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四为南人,即原受南宋统治的中国人。这四个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所受的待遇,极不平等,蒙古人不但是政治上的主人,也是经济上的特权阶级。在对待汉民族的态度上,据《中国通史》记载,元代的皇帝大都不懂汉文,对汉人的一切也不求了解,只知以压制、歧视作为统治汉人的手段。以部落社会的政治技术,去统治农商业社会的人群,自然是行不通的。傅乐成先生进一步指出:元帝国迅速瓦解,正是蒙古人“马上得之、马上治之”的必然结果。

  然而,虽然同属北方少数民族,满族与蒙古族却有很大的不同。傅乐成认为,满族是一个具有颇多优点的民族,他最大的长处是勇武善战而又有政治才能,并有高度的模仿能力,肯虚心吸纳外来文化和人才。康乾时期,在文化传承上最值得称道的是召集文人编撰卷帙浩繁的巨书。康熙时,除开馆修《明史》外,还编辑《康熙字典》等书数十部。此外,编辑《古今图书集成》一书,共一万卷。圣祖并提倡理学,刊行《朱子全书》及《性理大全》。乾隆时代编书的盛举,要算修《四库全书》,该书凡包罗书籍3457部,计79070卷,共耗时十年时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存则民族存。由于在对待文化传承上的不同态度,造成了蒙古族和满族统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国运,这正好说明了“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的深刻道理。

  启示2

  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

  在经历了150余年的康乾盛世之后,大清帝国开始衰落了,嘉庆时期(1796-1820)是清帝国衰落的起点。而此时的西方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据史书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当十八世纪中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时,而西方国家正在经历一场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工业革命。

  有学者指出,“种种迹象表明,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包括清圣祖这样的明君,对于当时世界的大势,对于发展外贸与正在崛起的西方各国展开商业竞争,是缺乏足够认识的,传统的内陆文明与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处处以防范为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居高临下地加以提防。”所以,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时,大清朝的统治者才惊异地发现,中国依然是原来的中国,而世界已不是原来的世界了。

  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正是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历史启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成就表明,民族要复兴,国家要强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必须打开国门,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尤其是在面对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国必须顺应大势,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启示3

  富国和强军必须统一

  说起北宋的繁荣,总让我想起柳永那首《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旧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公元十世纪的北宋,的确是一个值得让后人称道的时代,“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公元960年,北宋勃兴时,中国的物质文明进入了划时代的新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个时代”。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当面对外族入侵时,却显得如此的被动和无奈,历尽迫害屈辱,最后亡于外族。傅乐成在《中国通史》里这样评价北宋:“宋朝虽然大致统一了中国本部,结束了五代十国七十余年的分裂割据之局,却从来没有强盛过。”傅先生之所以说北宋从来没有强盛过,是有其道理的,这是因为北宋的综合国力弱了,它的国防实力并不强大。这是源于北宋推行“强干弱枝”的基本国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强干弱枝”的国策造成的一大病象就是重文轻武,这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军人的社会地位不高,遭受鄙视;二是统兵大员,多用文人,最典型是用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主持对西夏用兵。重文轻武的流弊,造成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终致无法应对强邻环伺的局面,以致一败辽国、再败西夏、三败金人,最终造成偏安亡国的悲剧。宋代的败亡启示我们,没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强国务必强军!

  (作者单位:九龙坡区政协经济和农业农村委)


原文链接:http://www.pacq.gov.cn/yd/2021/0301/103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