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3人被判刑!“开学季”谨防骗子“卧底”班级群

时间:2024-08-26 来源: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湖南法院网讯 暑期接近尾声,“神兽”即将返校,家长群、班级群也变得活跃了起来,伙食费、资料费、班费等各类缴费信息在群内不断“涌现”,不少家长直接在群内转账缴费,这样虽然简化了缴费流程、提高了效率,但是这么多的资金,却成了骗子盯上的“肥肉”。

  2023年8月至9月期间,被告人彭某1在QQ游戏频道上谎称找学生党帮忙打游戏,以此添加了某学生QQ,后彭某1以核查该学生身份为由,骗取了学生的班级家长微信群二维码。再由被告人江某扫描二维码进群冒充班主任,以每人收取198元资料费为由,欺骗群内家长发送红包缴纳资料费。被告人彭某2为获取非法利益,明知江某、彭某1等人利用电信网络在微信群内通过冒充老师收取资料费的名义实施诈骗,仍扫描江某提供的微信群二维码加入微信群内帮助其领取家长们发送的红包。

  经查,被告人江某、彭某1先后骗取湖南省澧县、浙江省义乌等六地微信群内家长共计90人,诈骗金额共计18018元,被告人江某、彭某1分别获利5000余元;被告人彭某2共计加入4个微信群帮忙领取红包18个,合计金额 3564元,并从中获利 912元。

  经澧县法院审理,被告人江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被告人彭某1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被告人彭某2犯诈骗罪,判处拘役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知己知彼方能百“骗”不侵

  请看↓ ↓ ↓“班主任”三步练成法

  第一步:浑水摸鱼潜入班级群

  骗子通常通过开学时各班级张贴公布的班级微信群二维码扫码进群或者通过其他手段骗取群内学生分享二维码入群。如果碰巧班级群没有设置相应的验证机制,或者班主任验证不严格,骗子就会顺利加入该群并伪装成家长,潜伏下来寻找诈骗机会。

  第二步:克隆班主任信息

  成功潜入班级群后,骗子会先搜集群内班主任的头像照片、在群内发布相关信息内容的规律。在一切准备妥当后,骗子就会趁班主任上课或是工作的时机,迅速将自己的头像、备注名修改为和班主任一模一样,在真正的班主任没有上线时,骗子就成了“班主任”。

  第三步:演双簧,骗完就走

  由于老师职业的特殊性,很多老师都开启了消息免打扰功能,或者在上课期间关闭手机。不法分子则挑选上课、午休等时间段下手,利用时间差,在群里发送收取学费、资料费的信息,并附上收款方式。如遇有家长质疑,假“班主任”就会直接回应,或者控制另外一个加入群的骗子号和自己演双簧,对质疑的人进行“敲打”。绝大部分家长都不敢得罪班主任,所以马上就交了钱。等部分家长反应过来或真的班主任看到信息时,骗子早已收款退群走人,逃之夭夭。

  “苍蝇”烦人

  老师和家长们也要学会使用“苍蝇拍”增强防诈骗意识

  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防骗提醒——老师篇防

  1、为防范骗子潜入群内,班主任可对本班级群的群成员身份进行再次核查,对身份存疑的尽快清除出群;

  2、学校、老师要加强联络群管理。家长群应开启入群验证功能,并实行实名制,对每一位入群的成员身份进行审核,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

  3、提醒学生们,不要轻易对外泄露相关信息。目前多起案发都是学生沉迷网络,被骗子以各种理由骗取班级群二维码。这一点,学校、家长都应提醒学生,加强学校、家庭、个人相关隐私信息的保护;

  4、群内发言要谨慎。老师应要求群成员谨慎发言,不乱发、乱点链接,不轻易向无关人员转发群内的重要文件、通知等等。

  防骗提醒——学生、家长篇

  1、要分辨信息真假。如遇班主任在群内收费情况,应先核查群内是否有两个班主任头像(微信、QQ头像和昵称是可以随时更改的),如果有,基本可以确定是骗子。家长还可以向学校或班主任直接打电话、发短信,或者等孩子放学回来后再确认缴费事宜,不要急于转账、汇款,避免被骗。

  2、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对于涉及个人和孩子隐私的信息,尽量避免发在家长群或者其他公开的网络平台,也尽量不要提及孩子具体的姓名、班级等详细信息;

  3、切勿随意拉人进群。家长、学生不要随意对他人公布班级群信息,不要轻易拉人入群。若发现有新加入的人员,可提醒班主任核实对方身份;

  4、一旦发现可疑情况,请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

  

  

  


原文链接:http://hngy.hunan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4/08/id/807593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