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现场

时间:2024-07-08 来源: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做民事法官二十多年,办理了几千件案子,我认为,到现场勘验是案件办理中的重要一步,有时甚至在纠纷解决中起着关键作用。

  这不,因为一个摄像头,我又一次去现场,不仅现场化解了矛盾,更给新来的书记员“上了一课”。

  老邻居变“仇人”

  这是一起因安装摄像头引发的邻里纠纷。

  原告张女士、被告李大叔共同居住在一个四合院,张女士住北房,李大叔住东房,两家房屋直角相邻。因为经常丢快递,李大叔就在自家房门右侧安装了一个摄像头,正对着张女士家房门。张女士认为这侵犯她隐私权,诉至法院要求李大叔拆除。

  收到起诉书后,李大叔就立即将摄像头移至房门左侧,他说监控范围不再直接对着张女士家。

  我给双方当事人打去电话核实情况,也想做做双方工作。然而,电话中双方言辞激烈,谁也不肯让步。张女士觉得,自己的隐私还是被侵犯了,要求李大叔必须拆除私自安装的摄像头。李大叔则觉得他已经更改摄像头位置,根本拍不到张女士,认为张女士就是故意刁难,没事找事。开庭中,双方也是针锋相对、互不让步,老邻居好像变成了“仇人”。

  经过庭上一番调查,我心里也有了底:“这事看似一团麻,其实非常简单。去现场看一下便知。”。

  刚工作不久、已经被强大的办案压力“折服”的书记员一听还要去现场,问我:“这案子事实清楚,争议点明确,您庭都开完了直接判不就行了嘛。到现场去,有必要吗?”

  “去了,你就知道了。”我告诉她。

  “走两步”到“我撤诉”

  到达现场后,我和书记员一起,拿着张女士提交的证据照片比对,查看了摄像头拍摄的画面,核查拍摄的范围。

  这时,两家又吵起来了...

  “你说拍不到就真拍不到啊。我咋知道你有没有骗我?”

  “你就是胡搅蛮缠……”

  “咱们模拟还原张女士的出行场景,不就有结论了吗?”我提议。

  我让张女士自己拨动摄像头,确认摄像头是固定拍摄位置和角度,随后,我和她的律师分别模拟她回家的可能路径来回走动,不断重复,让张女士自己看视频画面。为进一步打消她的顾虑,我又让她按照自己日常的回家路线走几遍,再回放监控画面。反复几次下来,张女士最终确认,监控无法拍摄到她出入的画面。

  “它能采集声音,我说什么话都被录上了怎么办?”张女士又提出新的问题。

  我找到摄像头的标签信息,上网查找同款摄像头,确认它没有收音功能。

  同时,我让李大叔把监控回放的声音开到最大,我在摄像头下一遍遍地大声说话。最终张女士确认,摄像头确实没有采集声音。

  事实摆在眼前,张女士一改此前的态度,主动提出撤诉:“徐法官,没想到您会一遍遍模拟来解答我的疑虑。既然没问题,那我向您申请撤诉。”

  “你现在觉得,到现场去,有必要吗?” 回去路上,我问书记员。

  “当然有必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到现场,不实地勘验,对案子的了解就不会这么深入。很多细节咱们在法庭上是无法掌握的,到现场去,才能在还原真相的过程中找到化解矛盾的方法,做到案结事了。师父,我懂了!”她一边说着,一边高兴地将撤诉申请书小心翼翼地收进卷宗。

  你看,实现“案结事了”,我们甚至比当事人本人都高兴。

  到现场去,离群众更近一点,了解更真实的情况,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找到症结所在,将心贴近,将事看清,将情融入,将法输出,方能既解“法结”,又解“心结”。

  


原文链接:https://bjgy.bj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4/07/id/801583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