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布《关于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的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重,人类前途命运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同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持续演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讲团结、促合作、求进步仍然是人心所向。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为应对共同挑战提供方案。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中国呼吁国际社会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展完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加强全球安全治理,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需求,也是最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当前,热点问题频发,地缘冲突加剧,单边霸凌肆虐,国际社会需要和平而非战争、信任而非猜疑、团结而非分裂、合作而非对抗。中国欢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新和平纲领”,愿同各方就此深入沟通,凝聚共识。
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与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中国坚定支持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得到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得到遵守,各方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重视,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得到支持。危机根源在于欧洲安全治理出了问题,只有当事方正视问题症结,停止转移矛盾,通过积累互信、兼顾彼此合理安全关切,才能逐步为止战和谈创造条件。冲突战争没有赢家,制裁打压、火上浇油只会激化局势。必须坚持相互尊重,摒弃冷战思维,不搞团团伙伙,放弃阵营对抗,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
中国主张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实现半岛无核化、建立半岛和平机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均衡解决各方合理关切。当前形势下,有关方应保持冷静克制,努力推动局势缓和,为重启对话付出努力和创造条件,而不是执迷于制裁施压,激化矛盾,加剧紧张。中国一直积极劝和促谈,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按照“双轨并进”思路和分阶段、同步走原则,为推动半岛问题政治解决进程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呼吁国际社会尊重阿富汗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阿人主导、阿人所有”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同阿保持接触对话,持续向阿提供人道和发展援助,支持阿融入地区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自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正面引导和推动阿富汗包容建政、稳健施政、坚决反恐、对外友好。有关国家应切实从阿富汗变局中汲取教训,放弃在反恐问题上搞“双重标准”,无条件归还阿海外资产,解除对阿单边制裁,以实际行动履行对阿重建发展的责任。
中国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巴勒斯坦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帮扶,保障巴勒斯坦经济民生需求。要坚持和谈正确方向,尊重耶路撒冷宗教圣地历史上形成的现状,摒弃过激和挑衅言行,推动召开更大规模、更具权威、更有影响的国际和平会议,为重启和谈创造条件,为帮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国和平共处作出切实努力。中方愿为巴方实现内部和解、推动和谈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主张政治解决伊朗核、叙利亚、苏丹、利比亚、也门等地区热点问题,支持中东地区国家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团结协作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维护地区长治久安。中国支持非洲国家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推动非洲大陆恢复和平稳定,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支持非洲在国际事务中以一个声音说话,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中国将同非方深化团结协作,共同落实“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和“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助力非洲一体化和现代化事业步入快车道。中国坚决反对个别国家对他国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创造条件。
中国强烈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反对将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与特定国家、民族、宗教挂钩,反对在反恐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反对将反恐问题政治化、工具化。反恐应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从源头消除恐怖主义滋生土壤。中国支持联合国发挥中心协调作用,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反恐能力建设,推动国际反恐形成更大合力,并着力应对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
核武器用不得、核战争打不得,国际社会应共同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支持在五核国领导人关于防止核战争的联合声明基础上,为减少战略风险进一步作出努力。应遵循“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不受减损”原则循序渐进推进核裁军,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应切实履行核裁军特殊、优先责任,继续有效执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以可核查、不可逆和有法律约束力的方式进一步大幅、实质削减核武库,为最终实现全面、彻底核裁军创造条件。《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国际核裁军与核不扩散体系的基石,是战后国际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国际社会应平衡推进条约三大支柱,共同维护条约权威性、有效性和普遍性。
中国高度重视核安全,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努力打造全球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核安全是核能发展和核技术应用的生命线,核能和平利用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代价。日本政府应全面回应国际社会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的重大关切,履行应尽的道义责任和国际法义务,停止核污染水排海行动,以真诚态度同周边邻国充分沟通,接受严格国际监督,确保核污染水以科学、安全、透明的方式得到处置。
中国致力于维护《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权威性和有效性,实现无化武世界的目标,敦促日本加快日遗化武销毁进程,坚持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为准绳妥善处理化武热点问题,反对政治化,积极推动化学领域和平利用国际合作。
二、完善全球发展治理,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增进团结互信,坚持发展优先,携手应对挑战,为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重回正轨注入动力。
中国将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引领,推动国际社会巩固扩大发展共识,将发展始终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加强全球、区域、次区域、国别层面发展战略对接,包括积极推动倡议同联合国发展领域进程形成合力,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进一步调动各国政府、工商界、学术界、民间社会的发展资源,促进全球发展资源合理配置,深化倡议重点领域务实合作,同各方一道充实倡议开放式项目库。中国呼吁发达国家兑现在官方发展援助、气候融资等方面承诺,改进全球发展资源不平衡的局面,注重发展知识分享,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能力建设支持。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中国大力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以互联互通为主线,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今年10月,中国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愿以此为契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同各方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协同增效,为推动全球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支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国际社会要坚持以开放为导向,坚持多边主义,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促进互联互通,鼓励融合发展;坚持以平等为基础,尊重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坚持以合作为动力,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促进合作共赢。
粮食安全事关人类生存之本,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内容。中国支持联合国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和协调作用,动员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加大援助力度,缓解有关国家人民的燃眉之急。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共同建立公平合理、持续稳定的农业贸易秩序,避免将粮食安全问题政治化、武器化。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脆弱国家的支持,帮助他们切实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中国支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推进能源公正转型,应充分尊重各国不同国情和能力,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应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当前全球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根源不是生产和需求问题,而是供应链出了问题,国际合作受到干扰。中国坚决反对将能源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各国应共同努力畅通供应链,维护能源市场和价格稳定,实现人人获得可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现代能源目标。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主张各国应在多边框架下合力应对这一迫在眉睫的全球性挑战。应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原则及制度安排,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正视其历史责任,率先行动大幅减排,并切实兑现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携手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三、推进全球人权和社会治理,共促文明交流进步
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指引。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着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凝聚国际社会合作共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要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将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反对搞意识形态对抗。要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实现人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各国发展人权事业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要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平等共享人权,成为人权事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促进者、受益者。
促进和保护人权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各国自主选择的人权发展道路必须得到尊重。人权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选择的人权发展道路必然不同。各国应将人权普遍性原则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从本国国情和人民要求出发推动人权事业发展。不能把人权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搞双重标准,更不能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围堵遏制别国发展。
人权的内涵是全面的、丰富的,各类人权同等重要,应统筹兼顾、系统推进。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必须得到足够重视。种族歧视、宗教仇恨、单边强制措施对人权影响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应尽快得到切实解决,数字科技、人工智能与人权等新问题应得到关注和妥善应对。
促进和保护人权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应以安全守护人权,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为实现人权创造安宁的环境。应以发展促进人权,践行全球发展倡议,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应以合作推进人权,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基础上开展人权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凝聚共识,共同推动人权文明发展进步。
人权理事会等联合国人权机构应成为对话合作的平台,不是对抗施压的场所。联合国人权机构应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秉持公正、客观、非选择性、非政治化原则,同会员国开展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尊重各国主权,在授权范围内客观公正履职。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人权机构人员代表性不足的状况应尽快得到改变。应通过纪念《世界人权宣言》75周年进一步推动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促进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
推动妇女和儿童事业发展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国际社会要继续大力推进落实《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把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置于重要位置。要制定完善国家妇女儿童发展战略,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妇女、儿童享有各项发展成果,实现妇女儿童事业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要支持联合国发挥领导协调作用,加强全球妇女儿童事业国际合作。
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加强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呼吁世界各国加大教育投入,推动教育更加公平、包容、安全。支持联合国在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成果普惠,努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
四、开拓全球新疆域治理,完善未来治理格局
科技进步和发展丰富了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深海、极地、外空、网络和数字、人工智能等成为全球治理新疆域。面对新形势新领域新挑战,要秉持和平、发展、普惠、共治原则,积极推动新疆域治理规则与时俱进,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意见、利益和诉求。充分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权、话语权和决策权。
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少数国家不得将霸权思维渗透到新疆域治理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以科技优势构筑“小院高墙”。各国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挖掘疫后经济增长新动能,携手实现跨越式发展。联合国应发挥核心作用,落实“在国际安全领域促进和平利用国际合作”联大决议,确保发展中国家充分享受和平利用科技的权利,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有效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安全风险。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互惠共享,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科技力量。
人工智能的发展惠及各国,其全球治理也应由各国广泛参与。各方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挥联合国主渠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注重发展、伦理先行等理念,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确保各国共享人工智能技术红利。
国际社会应致力于维护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反对网络空间阵营化、军事化、碎片化,不得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无理剥夺他国正当发展权利,不得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扩散进攻性网络技术,将网络空间变为地缘竞争的新战场。要摒弃单边保护主义,坚持开放、公平、非歧视原则,为国际海缆等重要国际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开放、包容的良好环境。中方支持联合国在全球数字治理和规则制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愿与各方一道就数字发展及全球数字治理的突出问题寻求解决思路,凝聚国际共识,以《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基础,制定数字治理国际规则。各方应坚持多边主义,坚守公平正义,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对话合作,完善全球数字治理体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犯罪是各国面临的共同威胁,中国支持在联合国主持下,谈判制定一项具有普遍性、权威性的全球公约,为各国强化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构建法律框架。
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安全,致力于完善全球生物安全治理。中国支持缔约国共同落实《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第九次审议大会成果,推动加强《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工作组取得实质成果,不断强化公约机制,重启公约核查议定书多边谈判。同时,国际社会应共同倡导负责任的生物科研,鼓励所有利益攸关方自愿采纳《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以降低生物安全风险、促进生物科技健康发展。
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愿同各国携手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海洋秩序,在全球安全倡议框架下妥善应对各类海上共同威胁和挑战,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基础上推进海洋治理合作,维护海洋和平安宁和航道安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海洋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和平探索利用外层空间是世界各国都享有的平等权利,外空的持久和平与安全关乎各国安全、发展和繁荣。中国始终坚持探索和利用外空为全人类谋福利的原则,维护以1967年《外空条约》为基石的外空国际秩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外空国际合作,反对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倡导在外空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航天大国应承担起维护外空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中国支持联合国充分发挥外空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主平台作用,支持裁谈会尽快谈判达成外空军控法律文书。
五、加强联合国核心作用,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各国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政治宣言中承诺,加强全球治理,构建今世后代的共同未来。我们要以2024年未来峰会为契机,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态度,加强团结合作,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支持联合国更好发挥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是兼顾公平和效率,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
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地位,联合国改革应有利于维护多边主义和联合国作用,有利于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有利于提高联合国机构的执行能力和管理效率。应坚持联合国平等协商的基本原则,推动联合国更好主持公道、厉行法治、促进合作、聚焦行动。
中国支持对安理会进行必要、合理改革,以提高安理会的权威和效率,增强其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的能力,更好地履行《联合国宪章》赋予的职责。安理会不应成为大国、富国俱乐部。改革必须切实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纠正非洲历史不公,让更多外交政策独立、秉持公正立场的发展中国家有机会进入安理会,并参与其决策。中方支持就优先解决非洲诉求作出特殊安排。安理会改革涉及联合国未来和全体会员国根本利益。各方应维护联大安理会改革政府间谈判主渠道地位,坚持会员国主导原则,通过充分民主协商,达成最广泛的政治共识,就改革涉及的五大类问题,寻求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中国主张加强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制沟通合作,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要提高国际金融机构运营和筹资的能力和效率,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提高特别提款权等储备资产使用效率,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急需的国际公共产品投资,多边债权人应共同参与债务处理。
中国支持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进行必要合理改革,提升全球卫生治理体系效率,更好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发挥中心协调作用,支持其在客观、公正、科学基础上,加强同各方在全球卫生领域的合作。中国将继续支持和参与全球科学溯源,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操弄。
人类处于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全球性挑战,推动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世界各国必须承担的共同任务。中国将同国际社会携手前行,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