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让虚荣转化为前行动力

时间:2021-01-04 来源: 作者:

  青少年心理关键词:虚荣

  理性对待,让虚荣转化为前行动力

  

  姚雯/漫画

  现今,手机、电话手表、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正逐渐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不可或缺的物品。小康(化名)是某职业学校高三学生,每当看到同学们在智能手机上打游戏、购物、交友,小康总是特别羡慕。而身边同学看到小康拿着价格低廉的老年机,更是不时投来嘲讽的目光。

  为了让同学们“看得起”自己,融入他们的“朋友圈”,小康做梦都想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可是,小康的家境并不允许他花这笔钱,于是,他打起了“歪主意”。

  一天晚上放学回家,小康发现走在他前面的一名女子正在用智能手机打电话。眼看四下无人,小康飞奔上前抢走了该女子的手机,并迅速逃离现场。第二天,小康在学校被警察抓获。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后,检察官对小康在家中、学校的表现和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

  案发后,小康的奶奶和老师都颇感意外。据小康奶奶介绍,小康乖巧孝顺,每年暑假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得到的工资,大部分都交给了她。在老师眼中,小康是一个勤奋老实的好孩子,为了多挣钱补贴家用,小康曾放弃春节回家过年,选择一直在工厂上班。

  分析小康涉嫌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家庭经济方面的客观原因。小康从小失去爸爸妈妈,一直由年迈的奶奶抚养。二人仅靠低保金生活,生活拮据;二是小康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虚荣心。从农村到城里上学之后,小康明显感觉到物质上的落差。同学之间的攀比和嘲笑更使他心态失衡,冲动之下选择通过非法手段来“弥补”自己与同学之间的物质差距,最终误入歧途。小康法治意识不强,对犯罪后果认识不足。案发后,他虽然忐忑不安,但心存侥幸,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也没有想到第二天便被警察抓获。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总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虚荣心是我们对这个世界表现自我的欲望,它是一种力量,可以正向地成就我们,也能反向地摧毁一切。因此,在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基于涉罪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心理,作为司法办案机关的检察机关需要联合相关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性消费、量力而行,尽量减少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更不能为了满足个人所好而谋取不义之财。同时,我们要给予贫困家庭更多的关爱。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获得社会关注少,更容易孤僻、自闭,与朋友、家人缺少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监护人、老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陶冶健康情操。

  为帮助小康顺利回归社会,检察机关对小康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考虑到小康需跟随学校去广东参加实习,检察官联系公安机关为小康办理了取保候审,并与其实习带队老师签订了三方帮教协议。在实习过程中,小康表现优秀,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并被该单位录用。随后,小康用自己的劳动报酬补偿了被害人,并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取得其谅解。考察期结束,检察机关对小康作出不起诉决定。


原文链接:https://www.spp.gov.cn/spp/llyj/202012/t20201231_5053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