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涅磐 ——涟水县县域社会治理“微创新”剪影
淮安市涟水境内古淮河畔,有一片美丽的乡村田园,那里道路宽敞,河塘清澈,民房整齐明亮,群众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每到春天,绿油油的麦田被黄灿灿的油菜花紧紧环抱,粉红的桃花、白色的梨花相映成趣,不时的点缀在青砖黛瓦的院前屋后。乍一进村,以为是到了世外桃源。在这如诗如画的风景里,却有一橦房屋“突兀”在路旁,门前是一汪波光粼粼的池塘。原来,这是南集镇皂角村党总支部利用废弃的“牛棚”打造的“红色驿站”——皂角村第一网格党建工作站,它像一颗“红宝石”,闪着光镶嵌在美丽乡村的精美项链之上。
皂角村全村634户,人口数2802人,中共党员52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村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做出过突出贡献。2019年,皂角村按照网格化社会治理要求,划分出2个综合网格,配备了2名网格员。他们发扬“铁脚板”精神,每天走访网格内的家家户户,了解社情民意,打通了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去年3月,网格员周红生在巡查走访中了解到,群众对拆除一处牛棚有意见。原来,因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村里的养牛棚荒废多年,紧贴着进村的主干道,影响景观,镇里计划拆掉。这个牛棚是村里养牛时建的,靠着路口,门前宽敞,一直是乡亲们劳作、歇脚、拉家常的老地方。村民们对这些留住乡愁的老物件都有感情,对拆牛棚有看法。网格员又走访了几户村民,听取了村里几位党员的意见,向村党总支书记兼网格长张坤作了汇报。张书记30多岁,是一位年轻、有做为的支部书记,他当即召集村干部,带上几名党员和网格员一起现场办公。通过再走访,深入了解群众想法,几经商量,大家决定保留牛棚,建议改建成1号网格的网格党建工作站,名字就叫“红色驿站”。
经过一番修葺,昔日的“牛棚”旧貌换新颜,楹门处是“皂角村红色驿站”几个鲜红大字,门牌上写着皂角村第一网格党建工作站,进门的影壁张贴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讲话上对全体党员发出的“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建新功”伟大号召。室内四壁的墙上以党旗和入党誓词为引领,用图文展示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程和伟大成就,还有本村的优秀共产党员、乡贤的先进事迹。宽敞的屋内摆放两张木制的大条桌,围着的是宽宽的大木板凳。看到这,涌进心里的就是那股浓浓的乡愁和童年的记忆,仿佛又看到男女老少们团坐在“八仙桌”旁,其乐融融话家常的场景。在屋内的一隅是图书角,整齐排列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和期刊杂志,屋顶上安装了投影仪,接入了互联网,足不出户可以看世界。空调、饮水机、儿童桌椅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
如今,网格员在这里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协助村里调解群众矛盾,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法律法规,把这里当作“网格会客厅”;党员们在这里组织活动,参加上级党组织的各类远程教育培训,把这里当成“党员议事厅”;村民们也经常聚在这里做做手工、说说家长里短、看看书报、看看电影、聊聊国际国内的形势,把这里当成“休闲娱乐厅”,欢乐的笑声在“牛棚”里更加欢畅。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今天的“牛棚”在党旗的映衬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无数个“牛棚”在党旗的引领下,庚续着红色血脉,化身“红色阵地”,在涟水社会治理“微创新”的征程上,遍地开花,硕果金黄。
原文链接:http://www.jszf.org/zyyg/jscawq_320/huaian/202205/t20220518_756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