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使命的源头活水
胡斌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理论渊源和深沉的实践基础。
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初心”一词,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是指最初的心愿。儒家思想中关于初心的说法较早,如《尚书》里面提到,商汤的长孙太甲在反思自身存在问题的时候表示:“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这里的“厥初”就是指原来的初心,“图惟厥终”,图的就是始终如原来那样的初心。太甲的首辅大臣伊尹也提醒他不要忘记祖父“一哉王心,永厎烝民之生”的初心。《孟子·离娄下》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句子,这里的赤子之心,也有初心之意。在对初心的坚守方面,在《诗经·大雅》里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诗句,意指做人做事,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善终。《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任何事物都像大树一般,有其根本与枝叶,君子的重要责任就是培养根本,如此,枝叶自然就会繁茂,花果自然就会结成。此外,古人也深刻认识到丧失初心的危害。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阐明,人如果经不住万钟恩施、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的诱惑,不辩礼义而受之,必然“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尚书》也告诫我们:“一乃心力,其克有勋”,专心致志方能有所成就,心怀戒惧才能抵制诱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下坚守本心、立志弥坚的继承,也对共产党人守初心、践初心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明显超越了古人的修为范畴。
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自觉坚守。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理论原点来自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远大目标,与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高度一致性,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全面系统辩证的观点,注重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效贯通起来,去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要“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认识和实践都在经常的重新开始中不断深化。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更加直白地告诉我们不忘初心的重要性。古往今来,东西方哲学都在研究人类共同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发现和认识人民的力量、承认人民的主体地位立论,强调“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 ’和它的‘活动 ’,由于历史的发源地存在于物质生产之中,群众又是物质生产的体现者,因此,群众创造了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定义为代表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以来,就把人民立场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源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深刻认识。初心和使命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同生共长,与我们党不断进行的自我革命并肩同行。从认识的维度看:一大党纲明确“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式写入党章,使之成为我们党一直坚持的宗旨;十四大党章完整地概括党的群众路线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以贯之地坚持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实践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推翻“三座大山”,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时期,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解决人民群众追求“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问题。可以说,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牢牢抓住了人民群众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诉求,推进治国理政的与时俱进,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群众路线,它永远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身为党员干部,要矢志不渝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在新的“赶考”中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胡斌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