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34号:奋力赶超当先锋 建设富美新漳州

时间:2020-02-27 来源: 作者:

奋力赶超当先锋 建设富美新漳州

70年来,漳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12亿元增加到3947.6亿元,增长3523倍

发布会信息摘要

主持人:卓少锋(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

发布人:邵玉龙(漳州市委书记)

刘远(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张慧德(漳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主要内容:围绕奋力赶超当先锋,建设富美新漳州主题,介绍漳州市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发布会现场

9月25日上午,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漳州专场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介绍了70年来漳州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漳州,是一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中国食品名城、中国钟表名城等称号。

发布会现场,漳州市主要领导给漳州总结了五个好:

左右逢源区位好。漳州是福建的南大门,对接珠三角,介于厦门和汕头两大经济特区之间。漳州是交通部确定的国家级运输枢纽城市,是福建南部西进东出、南联北接的重要交通枢纽,目前已形成两纵两横六联高速公路网、三纵三横五联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两纵两横四联铁路网。漳州拥有厦门湾南岸和东山湾两大深水港湾,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码头150多个,目前已建成30万吨泊位1个、万吨级以上码头19个,有三个港区被列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

物产丰饶水土好。漳州拥有全省最大的九龙江冲积平原,是全国有名的鱼米花果之乡,水果品种多达330多种。芗城的香蕉、龙文的甘蔗、龙海的杨梅、漳浦的花卉、云霄的枇杷、诏安的青梅、东山的海鲜、平和的蜜柚、南靖的金线莲、长泰的芦柑、华安的茶叶,数不胜数、远近驰名。片仔癀、八宝印泥、水仙花被誉为漳州三宝,闻名海内外。

山清水秀生态好。漳州山、海、江、平原兼备,福建第二大江九龙江横贯全境,拥有完备的陆地和海洋两大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64.83%,生态城市竞争力全省第一。目前,漳州11个县(市、区)全部获得省级以上生态县命名,其中国家级生态县9个,有78个乡镇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

善良淳朴民风好。漳州是谷文昌精神、110服务精神、龙江大局精神和女排拼搏精神的发祥地。漳州还是台胞主要祖籍地、台湾文化重要发祥地和台商投资密集区。台湾现有人口中,祖籍漳州的近1000万人。

底蕴深厚人文好。漳州于公元686年(唐垂拱二年)设立州治,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漳州历代才俊荟萃,理学大师朱熹曾任漳州知州,黄道周、林语堂等文化名人享誉海内外。漳州名胜古迹众多,明清历史古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漳浦宋代古城赵家堡素有宋城、闽南小汴京之称;南靖、华安土楼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观;漳州月港是明代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合法的始发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漳州山水交融,通江达海,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优越,是一座开放包容、闲适豁达、发展潜力十足的城市。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漳州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翻天覆地。地区生产总值从1.12亿元增加到3947.6亿元,增长3523倍,总量位居全国城市GDP百强第66位,全省第四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73元增加到7.71万元,增长1055倍;财政总收入从0.02亿元增加到352亿元,增长17602倍。

城乡面貌沧桑巨变。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3.2平方公里增加到67平方公里,2018年全市城镇化率达59%。至2018年底,全市铁路运营里程66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95公里,普通公路通车总里程11960公里。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2017年漳州被列为全国12个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之一,与近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比利时英博、日本矢崎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漳州。漳州110、首发315维权热线等6项经验做法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案例。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997元和18186元,分别是1949年的383倍和280倍,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的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据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刚突破两千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947.6亿元,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

对历史最好的庆祝,就是书写新的辉煌历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漳州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四个着力, 奋力当好四个先锋,谱写富美新漳州建设的新篇章。

□记者 谢梦远 吴怡星

实习生 邱祖辉 文/图

答记者问

记者:漳州是谷文昌精神的发祥地,漳州市委如何用好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邵玉龙:谷文昌精神是漳州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了很多主题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漳州市委都把谷文昌同志作为先进典型。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把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作为我们找差距的标准。

谷文昌离开我们已经38年,但是他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常学常新。他的价值和取向是时代精神,时代榜样,我们把这些精神和学习总书记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深受教育,深受感动,也给予我们鼓励、自信。同时,我们要用好谷文昌干部学院这样一个新的平台。谷文昌干部学院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正式开班,学院建设得到了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这个学校已经纳入中组部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基地、中央党校培训基地,明年中央党校的春季县委书记班将在东山的谷文昌干部学院开班。前段时间中宣部把谷文昌纪念园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月12日我们在谷文昌干部学院正式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班式和两场主题报告。

我们掀起学习谷文昌精神新热潮,要把大学习的热潮从感情、内心到举措都做到位。增强斗争本领,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每个党员干部的力量和智慧。

记者:今年来漳州做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战略部署,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

邵玉龙:我们基于几个方面的考量。一个是对漳州发展现状的考量。漳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1:47.8:41.1,一产过大、二产不强、三产较弱,高质量发展有一个数字,把每年财政收入和GDP相比,财政收入除以GDP,代表三产发展的质量,这个数字提高的关键在二产。

第二个考量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建设富美新漳州的考量。工业是我们财政税收最主要的支撑者,也是创新平台聚集最重要的一个载体。特别是近年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要高质量发展,除了数量,还有质量,关键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上,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

再一个考量是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一个区域,一个地方考虑的事情很多,花钱的地方很多,有发展,有民生,有保稳定,有基础设施,三大攻坚战脱贫,环境整治,一个地方要统筹方方面面。统筹过程当中,哪个事先要做,哪个保稳定,哪个兜底线,都是全方位的优化统筹,但是最终还是要有财力。尽管漳州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一些短板还是很明显,还要加大力度,这就需要各方的支援,特别是财力。

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一个方面:高质量。我们既要提高GDP,也要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这个数字越高越好。这几年工业投资的增长在全省第一位,今年1-8月份增长34.5%。投资是三驾马车,当中有基础设施、民生等等。去年省委、省政府说今后要看工业投资,因为工业投资会把税收、财政提上去。今年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位居全省第二位。因此,我们基于这三个方面的考虑,大抓工业、抓大工业,首先是思想理念上要转变,第二个实际的举措是我们把现有的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要结合漳州的资源,引大项目,引大企业家,引大的创新团队,引大的新业态来到漳州,一起创新创业创造,把我们的高质量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记者:漳州在营造发展环境方面有哪些主要的做法和成效?

刘远:漳州是机关效能建设的发源地,2000年3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专程到漳州调研机关效能建设,号召全省远学深圳,近学漳州。近20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以机关效能建设为重要载体,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探索形成了爱商亲商护商的漳州经验。2017年,漳州获评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我们重点在打造四大环境上下功夫。

一是营造真爱商、真护商的政治环境。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始终把企业家当做自家人,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事,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让爱商亲商护商成为漳州每一名干部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良好的政治生态带来的是招商引资的强大感召力和聚合力。2018年,我市新增市场主体比增24.5%,近三年来全市共签约10亿级以上项目121个、计划总投资2650亿元。

二是营造更有序、低成本的经济环境。主要盯紧三件事:第一,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我们倡导公平竞争、有序发展、守法致富,对假冒伪劣、强买强卖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予以打击。第二,让制度成本更低。我们探索推出的多评一表集中会审四检合一即报即放等改革经验做法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全市行政审批平均时限由38.5个工作日压缩到9.5个工作日。在减轻企业负担上,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减税降费的部署,仅今年前七个月,就为企业省下了各种税费近22亿元,真正以政府过紧日子换来企业过好日子。第三,让扶持政策更实。我们积极推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为企业量身定制了民营企业18条食品产业8条钟表产业8条中小企业9条等专项扶持政策,以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帮助企业爬坡过坎。2018年,食品产业产值超1500亿元,漳州从中国钟表之城晋升为中国钟表名城。2017和2018年,我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三是营造最舒心、最安心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我们致力于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业、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20条措施,并在中心城区创新建设了用于安置人才的安得广工程。这对于许多青年创业者和企业人才产生了较大吸引力。近期发布的《2019年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中,漳州入选最具青和力城市前百强,成为年轻人最钟爱的城市之一。漳州作为全国110的发源地,我们坚持把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作为提升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平安漳州建设。2018年,全市群众安全感率达98.34%,居全省最高,为广大企业家在漳州安居兴业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四是营造高颜值、高品位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要求,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坚持做好好生态+好业态+好项目等生态+的文章,不仅加出了生态环境的高颜值,也加出了百姓生活的高品质,更加出了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有很多老板因为爱上漳州,不仅来做生意、也来生活,如焙之道公司的董事长薛从福自2013年来漳州发展后,不仅产值从创建之初的200多万元快速增长到现在的5.8亿元,企业营业额一年一翻倍,还把家人全部带来漳州定居。现在的漳州是好山好水好风光,有诗有景有远方,我们竭诚欢迎更多企业家和媒体朋友到漳州走走看看,感受一下诗和远方。

记者:近期,漳州密集开展市属重点开发区区地合一体制机制改革,这项改革有何意义?它将为未来工业发展带来哪些红利?

张慧德: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责任所在。今年5月起,漳州市委、市政府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市属重点开发区区地合一体制机制改革,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加快解决开发区发展的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开发区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目前,古雷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已实行区地合一、委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理顺了管理体制。实行区地合一管理体制,开发区管委会对辖区实施全方位的行政管理,人权、事权、管理权三权合一,不仅打破原开发区属于不同行政区划的限制,而且赋予了独立的财政、规划、审批等职能,建立起统一审批权限、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经济发展、统一财政结算、统一组织人事、统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六统一机制,极大提升了开发区自主管理水平。以古雷开发区为例,将漳浦县的古雷、霞美、杜浔、沙西等乡镇成建制委托管理,书记、主任分别由市委常委、副市长两位副厅级领导担任,进一步配强了力量,更能协调各方资源和优势,统筹全局发展。

二是优化了资源配置。实行区地合一,将产业园区与行政区合二为一,坚持一体规划、一体运作、一体投入,既拓展了产业园区承载空间,以行政区的政策、财力和土地等资源支持产业园区发展,又将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和经验向整个行政区扩展,有效解决开发区与行政区之间跨部门协调配合、政令不畅等问题。以漳州高新区为例,将原隶属于三个县(市、区)的255 平方公里的管辖权成建制委托管理,有效促进了区域内各类要素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三是提高了行政效率。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原则,赋予开发区更多自主权,将市级部门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行政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实现区内事区内办,让企业和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以古雷开发区为例,项目从进入审批程序到开工平均时间缩短53天(从平均98天缩短至45天),开办企业实现当天办结,为工业项目落地创造良好的环境。围绕完善开发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赋予开发区相当于县一级党委的干部管理权限,推行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打造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

应该说,开发区改革创新,短期来看,是一个蓄势的过程;长远来看,必将对未来工业发展带来巨大红利,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打造工业新城提供强大的助力。改革后的开发区,资源更加集中、要素更加集聚、服务更加高效,正逐步成为服务一流的示范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和工业发展的助推器,具备承载工业大项目、好项目的条件,目前在谈及签约的福佳炼化一体化、中铁世博城、联盛浆纸一体化等产业项目都处在开发区范围内,开发区进入了大项目加快落地、大产业加快集聚的关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