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拥堵城市排名,上海居然未进前十?原来背后发生了这么多事
早上9时,家住杨浦区隆昌路的朱立宇从周家嘴路匝道驶上内环,淹没在早高峰不见首尾的车流中。40分钟后,他到达浦东丁香路的公司停车库,比导航软件预计的45分钟提前了5分钟:上海的交通拥堵,有了可感受的改善。
朱立宇的体验并非偶然。日前,由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2019年Q2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公布了全国50座城市2019年第二季度拥堵排名,上海名列十五,跌出十大堵城之列。而去年同期,上海在这份榜单中排名第八,而在2014年同期,上海拥堵状况名列榜首。
这些年,上海交通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堵城这一称号,与上海渐行渐远?
从排堵保畅到严格管理交通违法
不久之前,一组这就是上海秩序之美的帖子在朋友圈里刷屏。在这些由监控视频拍下的画面中,高架上匝道两条车道合二并一处,两条车道上的车辆依次交替通行,如同一条顺滑无阻的拉链。不远处交警设置了提醒标志,地面也写有明显的交替通行字样。网友纷纷点赞:这样的画面引起极度舒适。
几年前,高架上匝道合二并一处违法争道抢行现象还随处可见,人为造成拥堵。这样量大面广的违法行为广泛存在,取证须及时发现,上海公安交警高架支队即使倾尽全部警力,也只能在早晚高峰疏导交通之后,再随机到各个违法易发匝道口开展专项整治,效果有限。
每个引起极度舒适画面的背后,都有一台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电子警察。近年来,上海公安依托科技创新,不断为电子警察赋能。如今的电子警察除了能对机动车超速、闯红灯、违停等违法行为取证,还能定位抓拍机动车鸣号、不系安全带、变道加塞、大弯小转等多项交通违法。同时,原有电子警察不断升级改造,一套设备可同时抓拍常见的多种交通违法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已有这样复合型电子警察近300套。
试点全绿灯十字路口的常德路、南京西路路口通行有序。
过去,排堵保畅是上海交通管理中提到的高频词,近年来,严管交通违法行为逐渐成为上海公安交通管理重心。上海市相关部门曾做过调研,数据分析显示:交通违法行为易发多发,是导致上海道路交通秩序混乱的主要问题。在专业人士看来,拥有执法权的交警将管理重心放到针对交通违法的整治中,利用电子警察高效取证交通违法,是抓住了治理上海交通拥堵的牛鼻子。
一些市民把超大型城市的交通比喻成人体循环系统:一处受阻影响全身。只要一起车祸、一车抛锚,后面很快就排长队。随着严管交通违法,上海道路交通事故数、亡人数、伤人数持续下降,同比分别下降8.7%、13.2%和2.6%,交通拥堵状况随之改善。
聪明的信号灯能提前预知车流量
过去,一个典型的上海路口是这样的:路口四边有辅警协助管理非机动车、行人,交警站在马路中央指挥疏导交通,还要不时四面跑动执法。
交通疏导全凭交警眼看耳闻。而且仅靠点上螺蛳壳里做道场式疏导,只能让一个路口的通行压力传导至下一个路口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必须是一条线、一张网的系统工程。
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前,一套全新的智能信号灯系统在上海亮相试用。这套信号灯不是简单示意停止或通行的,而是通过多渠道感知和收集交通数据,给出信号控制和交通组织的最佳方案。据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王亮介绍,这一智能交通系统收集的数据,能给交警现场管理提供依据:比如知道哪条路、哪个方向车流量负载过大,交警可以现场提前引导车辆分流,动态分配路权,提高通行效率。据计算,通过这样动态、及时的管理措施,区域道路通行效率提高了10%以上。记者从市公安局交警总队获悉,今年年底前全市将有1000个路口设置该信号灯。
本来以为道路上在施工,出行会很不方便,没想到还算通畅。家住武宁路的市民曾先生因为家门口道路改建,一度担心封路影响出行。没想到施工开始后新建了临时交通变道,设置可变车道,曾先生没有感到占路施工带来太大影响:不是简单一封了之,而是想了很多办法,上海的精细化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徐家汇肇嘉浜路、虹桥路和华山路汇合处交通情况复杂,交警正在现场指挥交通。
我们坚持信号灯一秒一秒调整、交通组织一个一个路口改进,通过小改小革提升道路的通行效能。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王亮告诉记者,以全市104处存在下行不畅隐患的下匝道为例,每个交警支队都要到属地的下匝道实地调研,排查下行不畅的原因,并一一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延安高架西藏南路下匝道车流量大、时常拥堵,我们调研后发现,在下匝道前后两个路口信号灯之间有一段空白期,这时候道路资源比较丰富。市公安局交警总队高架支队和属地交警反复研究,通过微调绿灯信号时间,利用这段短暂的时间迅速放行50到100辆下行车辆,下匝道拥堵得以缓解。
最严措施应对最硬的骨头
去年下半年开始,市民何芸明显感觉到上海对行人、非机动车违法抓得紧了。一开始她不理解:一个人穿穿马路,就影响到上海交通啦?
影响还真不小。经常开车经过茂名北路的市民罗先生,常常在这条狭长的单行道上遭遇多人乱穿马路,明明路上车不多也会被堵住。行人、非机动车违法往往有从众效应,早些年上海刚刚启用交通灯自适应系统,行人、非机动车违法甚至能误导这一智能系统对交通状况产生误判。
上海交通大整治开展3年多,市民普遍反映机动车守规矩多了。但是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依旧高发频发,破坏了交通秩序,也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王亮说,在保持对机动车三乱一逆等突出交通违法的严查严处的同时,去年以来,交警部门将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行为作为整治的重点。
说起整治行人、非机动车违法,很多一线交警犯难:一方面这类违法量大面广,抓不胜抓;另一方面缺乏像机动车驾驶证、车牌这样的管理抓手。
王亮告诉记者:我们要求交警对非机动车、行人一样严格执法。今年3月24日起,上海公安机关每周组织开展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攻坚整治全市集中统一行动,全警参与,攻坚整治非机动车及行人各类交通违法行为。
市民张女士第一次因闯红灯过马路被拦下时,她以为要被罚款。然而交警只是登记身份信息后口头教育这是上海交警针对行人交通违法采取的累进式执法模式:首次教育,第二次警告,第三次及以上就要处罚。
经过对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专项整治,浦东新区小陆家嘴地区的世纪大道、陆家嘴环路路口秩序良好。
生活方式变化为交通管理带来新挑战。近年来,讲究速度效率、普遍依赖非机动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外卖、快递行业飞速发展,让交通违法中多出一大批职业选手。
今年7月1日,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非现场执法系统正式投入运用,目前,全市外环线的重点路口、路段都已完成RFID采集设备的建设安装,5.4万辆从事快递、外卖行业的电动自行车换上了新的电子车牌。以前我们管理非机动车总是缺少有效抓手,电子车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市公安局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7月28日,该系统共查获9400余起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
管好马路,功夫更在马路之外
记者日前在淮海路商圈看到,大上海时代广场、香港广场等楼宇周边空地上挂起了外卖企业非机动车临时停放点的牌子,不时有外卖骑手将车骑到此处,跑步送餐。每天中午高峰时段,还有人在现场管理停车秩序。与之相对,马路上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大为减少。
淮海路商圈聚集商务楼宇和商厦商铺,物流、外卖服务需求惊人。但淮海中路是禁非路段,全线禁止非机动车通行,一些外卖、快递从业者不但违法骑行,而且乱停乱放。
在和物业联系落实停车资源的同时,交警部门推动警企合作和社会共治,创新问题网约车大数据筛查共享单车数字化管理,以及外卖骑手一人一车一证一码、人员记分管理等安全管理措施。上周,28家快递外卖企业联合签订了骑手交通安全联合承诺,推出十大交通安全举措。
停车难是交通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交通大整治开始以来,全市共划出239条黄实线道路,全线禁止停车,却让不少市民和出租车司机感到很不方便。除了严格执法,我们也要考虑到市民的实际需求。王亮说,为缓解出租车上下客难,交警部门共设置了3000余处公交车站出租车上下客点,为缓解出租车司机就餐难问题,还设置出租车就餐点40余处。
针对居民夜间停车、接送学生上下学等现实需求,交警部门积极会同相关属地政府、职能部门,多措并举,缓解停车难问题。除在有条件的道路增设时段性道路停车场、夜间道路停车场外,还采取如积极挖潜,补建、增建停车设施,协调将闲置用地开辟为临时停车场,利用小区与周边商务办公楼、医院等停车需求时间的差异,错时利用、共享停车设施等,把各类停车设施充分利用起来。
作为一家著名的三甲医院,瑞金医院门口总是停满了前来送病人、接病人的车辆,这些车辆和医护人员的车辆混在一起,造成进入医院的道路拥挤不堪,甚至造成救护通道不畅。上海公安交警部门和瑞金医院协商,将道路附近的门面房拆除,开辟出相关区域方便临时上下客;交警还与附近商场协调,给医院的医护人员提供停车位,把院内停车资源让给病人家属。
目前,本市共设有道路停车场2300余处,泊位9万余个。其中,为缓解居住区停车难问题的夜间道路停车场116处,可停靠机动车约3300辆,缓解接送学生上下学难问题的临时道路停车场273处,可停靠机动车约5900辆。
相关链接
数读上海交通治理:超大型城市交通治理探索,依然任重道远
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2019年Q2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近年上海交通秩序呈总体向好趋势。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上海交通面临的压力仍将长期存在。
翻开榜单,上海各项成绩相对平稳,不仅退出堵城前十,也几乎没在任何单项排名中进入三甲。这样四平八稳的成绩让一些专业人士颇感欣慰:这显示了上海交通发展相对平衡。
从城市路网高峰拥堵路段里程比来看,上海排在第七位,其中的严重拥堵里程占比0.8%,拥堵里程占比5.1%。从常发拥堵里程占比来看,上海排在第八,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里排名最靠后的。
尽管各项指标都相对平衡,但上海这样一座超大型城市受人口、道路资源和交通出行总量等因素影响,交通情况仍不容乐观。上海虽然暂时退出了十大堵城,但面临的交通形势依然严峻。上海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注册登记机动车总量超过400万辆,电动自行车超过900万辆,而上海路网总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3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仅有12平方米。人多、车多与道路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难以在短期内解决,超大型城市交通治理探索,依然任重道远。
交通出行总量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国际大型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大型城市相对理想的交通出行状态不可能强调速度快,而应着力于有序:守法有序的交通是大型城市的最佳选择。一些驾驶员也坦言,高架上匝道的交替通行、转弯时礼让行人虽然短时间看带来车速减缓,但提升了整体通行效率:所有交通参与者都是受益者。
在这项榜单中,有一项绿色出行意愿指数,上海综合排名第四,位居一线城市之首。尽管如此,上海的公共交通出行平均步行距离与换乘距离仍然较长,平均步行距离达到了1088米。一些市民建议:越多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拥堵状况就越能持续向好。政府部门如果更进一步改善交通设施和设计,让公交出行更便利,对缓解交通拥堵将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