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一线民警对戒毒人员的心理矫治之路
在成为警察之前,杜超是就读电气工程专业的工科生。工作两年后,他从一名戒毒所管教人员转岗心理矫治。工作时他倾尽全力,工作之余再用所剩不多的闲暇换来一张法律硕士证书。在他身上似乎出现过太多出乎意料。
采访期间,他侃侃而谈工作心得,也娓娓道来人文经典,涉猎广博可见一斑。有人说“距离产生美”,这个说法在杜超这儿却不被认可。学无止境,他说自己想要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知识,增强多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也只有这样,心理矫治才能越过心灵鸿沟、对话迷途灵魂,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他说,剖析对象行为心理,就像解一题数学方程式
从2011年至今,杜超的心理矫治之路,已经走过近十年。由于常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他非常关注细节,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似乎轻易就能看到人的内心世界。同事一度笑称他会“算卦”。
“我刚开始觉得,从事心理矫治工作,边学边用应该就够了”,可当杜超将所学用于实践,却发现事情并不简单,挫败感倒是迎面而来。不过,杜超说,“随着从事心理矫治工作时间渐长,积累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受到的肯定也越来越多,我还是感受到了极大的满足,深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2013年的秋天,一名19岁的少年给杜超留下了深刻印象。白净瘦削的他,表现出严重幻听幻觉,常常无故惊恐,不仅会半夜惊醒,严重时竟然还把马桶当成洗碗池。当少年一再表现异常,在房间里不停惊叫“着火了着火了”时,杜超开始对他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杜超回忆说,与少年的首次面谈并不成功,他显得非常焦虑,勉强介绍完自己的基本情况后就不言一语。信任的缺失让杜超深感无奈,于是他将一周一次的面谈改成两次,每次持续的时间也超出了常规。就这样,少年终于慢慢敞开心扉。
原来,14岁时他就亲眼目睹母亲在车祸中丧生,之后数年外公外婆相继离世,只有父亲远在海外打工。身边无一至亲的他独自来到上海,却在酒吧染上毒瘾。进入戒毒所后,父子间本就不算和谐的关系更是陷入僵局,父亲嫌弃儿子不争气,儿子则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在于父亲的不闻不问。谈及母亲时,少年泪流满面;聊到父亲,他便满怀怨恨。对如同哥哥的杜超,他说出了内心的想法:“以后出去了,我不会结婚,也不会要孩子……”
面对“伤痕累累”的少年,杜超开始对症下药。他先是被调去了老年组,改善与周围人群的关系。杜超知道,管教人员的身份会让少年产生抵触心理,说教者要变成关爱者,这样的心理才会消失。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心理矫治,在反映测试者心理状态的沙盘实验中,画面里终于出现了父亲的形象,少年说:“我和爸爸离得比较远,但是我希望他在回来的路上!”
“一个人的今天,都是由其成长环境、过往历史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杜超说:“当你细细观察,把各种因素和它们的作用从繁芜线索中抽丝剥茧慢慢剖析时,就如同是在解一道数学方程式。”
隔行如隔山?不,“翻山越岭”风景很美!
俗语说隔行如隔山,可杜超并没有受此限制。读大学时的专业是电力工程,对于其转向心理矫治岗位的过程,记者很是好奇。但当采访中发现他时而数理化时而文史哲,天南海北博古通今,又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他潜心工作,也酷爱读书。走上心理矫治之路,按杜超自己的说法,算是“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促成”,而这些偶然因素最终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我原本对心理学并不‘感冒’,早年读过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内心并没有多大触动。”但有一次他在书店偶然翻开了一本《实验心理学》,才发现心理学并非只属于社科领域,这门学科跨越文理,也涉及许多自然科学知识,这使他产生了极大兴趣。
从警第二年,当杜超得知单位亟需心理矫治人才,要培养一批心理咨询师时,他主动报名,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参与心理咨询相关培训并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他感慨道,“只有了解戒毒对象的内心世界,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有效性。”
然而,在实际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前,怀着满腔热情的杜超,并没有意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绝不简单。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技术岗位,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需要及时学习巩固新知识和新技能,对于工科出身的杜超而言,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精神心理疾病诊断……要深入学习的新知识更是“琳琅满目”。“这些书我每天都得翻阅几次。”如今,翻开这些书,字句间依然留着杜超密密麻麻的笔记和各种阅读时留下的标记。
当自己的爱好与工作互相熔铸,这是怎样的精彩!经过几年的“实战”,杜超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并不断付诸实践,竟然也有戒毒人员开始“主动前来”!2015年底,名校毕业的小风被送进戒毒所,他曾在国外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生活的巨大落差带给他心灵重创,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也降至冰点。在一次宣讲会筹办过程中,他偶然认识了杜超,随后主动申请,希望杜超帮其进行心理矫治。
其实,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民警,杜超很忙。在日常工作时,他不仅要及时制定戒毒人员的心理咨询计划、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还要整理心理咨询记录、处理相关数据和分析戒毒人员的心理状态并提出相关意见。杜超也曾说:“当我沉迷于一本书,可以在书房一整天不出来。”然而,时间匆忙,并不因为谁的事情繁复而给予更多的关照。当忙碌的工作、积极的学习与生活交织在一起,杜超坦言:“我也在努力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
越过“山丘”,最美是坚持奔跑、海阔天空
2015年9月,高境强制隔离戒毒所正式成立心理咨询中心,目前中心在编专职心理咨询师4人,每个大队还有兼职心理咨询师各1人。中心主要承担戒毒人员的个别心理咨询、心理团训、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评估与测试、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并开展与此有关的理论研究。
心理咨询中心的正式成立,意味着杜超从事的心理矫治工作专业化要求的提高。他说:“我们要面对的不仅是戒毒人员,还会举办一些全国性活动,开展科研工作,引进新的技术理念。比如我们要研究如何戒断心瘾,这跟以前只做心理咨询又有很大不同。”
在这里,他们走近一个个戒毒人员,看见有人谈及家人时泪流满面,有人在半夜醒来满脸惊恐,也有人对着掉落地面的铅笔不敢触碰……他们倾听各种各样的故事,用专业知识缓解焦虑者的精神压力,帮助社交障碍的人员融入团队,他们采用专业手段监测个人的状态。
然而无论如何,如何有效提高戒断率是大家面临的一个难题,这不仅关乎心理学知识,还涉及临床问题。针对这个相对较薄弱的环节,中心邀请了一批专家学者,开展临床项目研究。杜超说,“我们目前有一个正念防复吸的课题,正在引进这个新技术做临床研究,想要研究如何通过正念训练,使矫治对象的人生态度更乐观,不断反思自己、发现自己,从心理上真正告别毒品。”
杜超认为,尽管当前对于毒品成瘾机制和戒治理论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但在实际戒治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提升戒治率,验证各种戒治理论的有效性,再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基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心理矫治的必经之路。带着这样的工作认知,他撰写了《询证戒治理念在团体辅导中的应用思考》《心理脱毒训练对提升戒毒人员复吸场景应对能力的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抗复吸能力的再思考》等多篇论文,获得了上海市戒毒局理论研究二等奖。
也许戒治工作是一条漫漫长路。不论对戒毒人员,还是那些奋斗在戒治一线的民警来说,“坚持奔跑”都是路上最美的风景。民警与戒毒人员同走一段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杜超说:“任何人都会犯错,我并不是想要他们变成一个全然的好人。能够看清自己、认识自己,进而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文中涉毒人员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