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评|土断:寒人崛起

时间:2019-12-12 来源: 作者:

  “土断”是古代的一种法律制度,于东晋和南朝时期颁布实施。东晋初年,朝廷在扬州和荆州设了很多的侨郡和侨县来安置北方的流亡者和南方的流民,不征收赋税和徭役,但是,流亡者中的士族成了侨郡和侨县的首脑,侨郡和侨县成了一个个小独立王国,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也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肆虐和发展。于是,朝廷中有人主张让侨郡和侨县的流亡者和流民依法缴纳赋税和负担徭役,而这些流亡者和流民却竭力反对,要求继续享受朝廷的免税免役特权。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以桓温为首的“土断”派获得了皇帝的支持,朝廷颁布法令,开始施行“土断”政策。

  所谓“土断”,就是为了解决迁移到江南的北方侨民安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和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法令和政策,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的领域,居民按照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即“以土著为断”,故称“土断”。东晋朝廷实施土断法令之后,一时之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财阜国丰,豪强肃然。

  南朝宋的第一个皇帝刘裕继东晋的桓温之后也颁布诏令,撤销了许多原来东晋设置的侨郡和侨县,把侨郡和侨县居住的流亡者和流民编入当地户籍,和当地的土著居民同等对待。原来被士族当成私产的流亡者和流民,也成了负担国家赋税和徭役的编民。此举不仅增强了朝廷的财政力量,也大大削弱了士族的势力。

  流亡者和流民恶意隐藏户口的现象,在东晋初期就非常严重。出任余姚县令的山遐,到任不到八十天,就查处恶意隐藏的户口一万多户,而当时余姚县的人口不过四万户左右。在清查过程中,有一个名叫虞喜的北方流亡者恶意隐藏了户口,本来应该依法进行惩治,但因为虞喜是士族阶层,身为县令的山遐却拿他没办法。后来,由于北方流亡士族的诬陷,山遐被免职。后来,刘裕实行土断时,余姚县有一个名叫虞亮的人恶意隐藏户口,刘裕知道后,下令砍掉了虞亮的脑袋。

  后来,刘裕的孙子、宋孝武帝刘骏于大明元年(457年)颁布诏令,准许雍州刺史王玄谟在雍州实行“土断”。这次,以柳元景为首的侨居在雍州的北方士族既得利益集团激烈反对。柳元景等人造谣王玄谟要造反叛乱,他们准备起兵平定王玄谟的“叛乱”。宋孝武帝派了亲信吴喜去见王玄谟,向其宣示朝廷的信任。孝武帝在给王玄谟的亲笔信中写道:我们君臣的关系,是谁也破坏不了的。这次雍州的“土断”,把雍州管辖的三个郡、十六个县合并成了一个郡。

  宋孝武帝之后,不论南朝北面的领土范围如何变动,“土断”一直施行着。不过,此后由于基层官吏在执行过程中弄虚作假,糊弄上级政府,因此巧伪甚多,成效不大。不过,正因为“土断”的施行,门阀士族江河日下,以军功起家的寒门新贵兴起。寒人掌机要,成为南朝基本的政治格局,寒人集团登上政治舞台,寒人艺术开始打破门阀世族的艺术垄断出现在南朝的艺术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