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执业”为何难挡“飞刀”?

时间:2019-12-12 来源: 作者:

  练洪洋

  前不久,山西某医院的一起手术引发高度关注。从北京天坛医院来到该医院对患者进行神经外科支架植入手术的医生,在收取患者家属准备的1万元现金时,被家属录像并举报。涉事医生和该医院帮忙收钱转交的医生均被停职。昨日的《中国青年报》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飞刀”现象。

  这里所谓的“飞刀”,不是“小李飞刀”那个飞刀,而是指医生利用节假日或者个人休息时间,飞往外地帮病人做手术,并收取一定劳务费的行为,是外科领域的一个暗语。通常是,大城市医生到小城市、大医院医生到小医院、知名医院医生到普通医院做手术。

  医生外出“飞刀”,本是一个多赢博弈。对病人来说,不必舟车劳顿,在当地医院就能请到专家教授亲自为自己做手术,大大节约了外地就医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对基层医院来说,一来把患者留在了当地,二来还获得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对参与的医生来说,到外地做手术,既能获得一部分酬劳,也可以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对于医疗资源分配来说,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医疗资源均衡的一种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

  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合理的未必是合法的。虽然,“飞刀”广泛存在——据某医疗网站一项3000多名医生参与的调查显示,55%的医生称“所在医院的医生‘飞刀’现象普遍”——但是,风险无处不在。医生与不太熟悉的医疗机构合作,医疗风险自不待言,最大问题也是矛盾渊薮直指劳务费。若私下走穴,本身就是法律所禁止的,给会诊医生劳务费是不合规的;若按照规定,走完了所有的程序,是正常的院际会诊,医生也不能直接收取患者家属的劳务费。近年来,一些患者家属正是利用了这些规定对医生进行举报、曝光的。

  “飞刀”问题由来已久,顶层设计意图通过医生多点执业予以化解。早在2005年,当时的卫生部就出台《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对医生外出会诊作了规范。更大的改革发生在2015年,当年卫计委推出《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规定医师多点执业实行注册管理。此后,各地都出台了医生多点执业细则。

  多点执业开了一扇大门,原以为应者如云,“飞刀”现象也应该销声匿迹了吧,事实并非如此。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多点执业的医师为21.5万余名,仅占全国执业医师总人数的6.4%左右。然而,相较之下,“飞刀”直到今天依然大行其道。这说明多点执业政策还有完善空间。比如说薪酬分配,多点执业收益与“飞刀”不可同日而语,前者遇冷便不难理解。要把“飞刀”纳入多点执业正轨,还有哪些体制机制没有理顺,还有哪些增量改革需要开展,希望各方多思考、多探讨,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