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评:为名而浮,为利而躁
办公桌上躺着一本不知道谁送来的新书,作者倒是认识,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了。翻开目录,都是“正确的空话”:我们应该公正对待律师、我们别忘了秉持正义、别对嫌疑人恶声相向……满纸空言。整本书字号特别大,分段跟古龙的小说一般,真可谓“凑成一本书”。
眼下的书多得有点泛滥,让人眼花缭乱:横行的“三无图书”无益、无害、无聊之书,心灵鸡汤类的“迷魂”书籍,成功、财经类的功利书;养生、网络小说等所谓的“畅销书”……书的质量良莠不齐,其中最大的原因恐怕是一些著书人的急功近利心理在作怪,缺乏质量意识,精品意识,甚或传世意识。换而言之,那就是“著书只为名利谋”的浮躁——为名而浮,为利而躁!
从图书出版的题材上来看,大量重复出版、跟风出版、劣质出版的书籍浩如烟海。以文艺图书为例,各种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书籍的“年产量”够得上蔚为壮观!文学最大用处是什么,圣贤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浩如烟海的书林,能让人们读得如痴如醉、爱不释手的书有几本?能让人们产生共鸣难以释怀的书有几本?能置于爱书人的案头常读常悟的书又有几本?
与其追求浩如烟海却大多无用,不如尊奉“一本书主义”的匠心,奉献精品。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就够了;一部《白鹿原》传天下,陈忠实有了“垫棺作枕”的陪葬之作,也足够了。
只追求一本精品,最早是由女作家丁玲提出来的。丁玲从莫斯科访问归来,面对带回的俄罗斯古典优秀文学作品和前苏联的文坛名著,叹道:“一个人,辛辛苦苦地写一辈子,写一大堆也可能什么都留不下来,可是,哪怕用一生的时间,能写出一本这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也就可以了。”
不过,这种提法在被人故意曲解和断章取义之后,上升到了“一本书主义”的高度,最终也成为丁玲被打成“右派”的罪证之一:说她凭着一本书作资本,大搞个人主义。如今社会风清气朗,这个“一本书主义”倒是非常值得提倡。
不可否认,很多人追求“短、平、快”,你坐在那里“千年磨一剑”,别人早已“一年磨千剑”啦!有些高产作者,“一天一短篇,一周一中篇,一月一长篇”,天啊!可是,读者就是永远记不住他。
“一本书主义”,就是要铸就文字工作者的匠心。“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是唐代“苦吟派”诗人卢延让在吟诗时的一种高贵的苦思与斟酌。
出版多多,好书寥寥。面对这种尴尬而遗憾的现实,我们是不是需要一点“一本书主义”的匠心,或许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读者期待着“千年磨一剑”式的佳作,急切而又耐心地期待着——哪怕是“千年等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