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除了买买买,还可以来一场企业使命探讨
南都社论
11月11日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剁手族”而言,阿里巴巴一手创造的“双十一”购物节,让数亿消费者陷入狂欢。到如今,这一盛会已经吸引了京东、拼多多、苏宁易购以及各大线下商家一齐上阵,整个11月11日,中国社会可谓弥漫着血拼的硝烟。
同样是11月11日,与购物狂欢节上的疯狂买卖截然不同,中国互联网另一家巨头腾讯公司迎来了自己21岁的生日。在生日当天,腾讯更新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以“用户为本,科技向善”作为新的使命愿景,以“正直、进取、协作、创造”作为新的价值观。
在这家互联网巨头公布的新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中,“科技向善”四个字最值得讨论,也最有争议。因为,一个公司喊出“科技向善”,无异于给自己套上了一个紧箍儿,这会让整个舆论将更多监督、检视的目光投向它。
1982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不久,深圳蛇口竖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牌子,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市场化兴起之后最直白的企业文化。直到今天,不管是多大规模的企业,但凡提出使命愿景,要么就是做本行业最强的企业,要么就是强调以客户利益为重,也依然没有太多变化。
对于企业来说,只需要在自己的领域好好耕耘,做到合法经营即可,无需“向善”。而“科技向善”则意味着企业要从整个社会的伦理层面——而不仅仅是行业——来设计和提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所遵守的也不仅仅是法律,而是一种自我拔高后的道德标准。对于很多处在温饱线上的企业来说,这个要求显然有些苛刻。
当然,从宏观层面来说,腾讯抛出的更像是一个命题,而非自身一定就能给出答案。尽管有种种迹象表明,腾讯对待“科技向善”这一新的使命愿景是认真的。譬如,数月前流行的AI换脸应用ZAO,实际上在腾讯内部早有人提出,但考虑到用户个人隐私的安全,内部最终投了反对票,放弃了类似的产品开发。
作为一家企业,提出“科技向善”无异于一场冒险,因为这等于是主动给自己加上了道德负担。但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又需要有企业发出这样的声音,提出这样的口号。因为在中国企业不断演进的今天,在人工智能时代行将到来之际,那些掌握国家基础设施的大企业,掌握大量用户数据的科技巨头,主动选择向善,主动为用户、为社会提供安全、普惠、多元、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对于确保用户利益、引导社会道德的方向具有非凡的意义——尽管这个话题远远不那么讨喜,也不诱人。
从这一层面来看,“双十一”当然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面向消费者的购物狂欢节,但也可以考虑打造成一个面对企业使命愿景的专门探讨日。毕竟,对于今天的消费者来说,购物的过程开始比购得什么商品更加重要,而企业如果要获得消费者长久的信赖,必须密切注意客户的心理变化。
当消费者开始比以前变得更关心自己的隐私能否得到保护、个人的数据有无被滥用时,行业巨头理应更加关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向善和能否给广大用户带来安全、持久、可信赖的体验。同时,政府与行业观察者也需要参与到更多具体的案例讨论中,介入到更充分的公共讨论中去。
我们相信,唯有在探讨中,在争鸣中,在立法中,在实践中,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得到进一步捍卫,市场的发展才能更加有序、稳定,中国企业界也才有希望涌现出一批真正的“向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