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要大投入还要有平常心

时间:2019-11-12 来源: 作者:

  晁星

  50位青年才俊,300万奖金支持。日前,由知名科学家发起,某企业出资的“科学探索奖”首次颁发。这一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奖励对象为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奖项甫一颁出,舆论热议纷纷,“奖励青年学者值得点赞”“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全社会支持”……

  基础研究是科技之本。任何技术创新的萌发,都离不开基础研究所产出的新知识、新原理、新定律。没有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载人航天;没有电磁理论,就没有无线通信……过往的科技发展证明,重大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都依赖于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但从实践角度看,基础研究周期长,充满各种未知,不仅“板凳要坐十年冷”,最后还很可能“十年不鸣”。尤其是对一些“青稞”而言,还要面对科研经费短缺,生活压力大等多重考验。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力量给予基础研究多些支持,给青年人才多些关怀,无疑是一个有益的示范。

  “科学探索奖”引发关注,折射出全社会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近些年,在推进基础研究方面,不仅国家层面发布了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许多企业也纷纷投身其中,设定了多种奖项。如未来科学大奖、达摩院青橙奖等,都已经小有名气。此外,科研奖励规则也更加“以人为本”。由于基础研究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可预见性,科研活动和进展方案需要因时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因而,时下许多科研奖励的对象不再是项目、成果,而是人,科研工作者对经费的使用有了更多自主权。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具体细节更加合理,再加上社会力量助力,科研奖励的“马太效应”得到有效缓解,激励着更多科研人才踏踏实实坐好“冷板凳”。

  支持力度加大可喜,但“静待花开”的心态更重要。科学研究有自身的规律,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绝非朝夕之功。赵忠贤数十年沉心高温超导,经过无数次制备、测试、分析、放弃、再重新开始,才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的世界纪录;屠呦呦在成功提取青蒿素之前,过的是疫区、田野、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在上百种药物间不断转换方式以身试药……于科学领域乃至全社会而言,没有对“十年不鸣”的包容,大概也很难有“一鸣惊人”的喜悦。当然,于研究者个人而言,则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在探索未知、创新创造的路上心无旁骛,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用“十年磨一剑”的劲头来治学。

  1956年,陈景润提交了一份科学研究计划表,研究题目是《Tarry问题》(即“他利问题”),研究内容只有一句话,“改进华罗庚先生的一个结果”。如今,也有不少青年人才称,“希望像陈景润一样搞研究”。期待各方继续努力,营造更简单、纯粹的科研环境,激励青年学者勇攀基础研究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