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中秋月圆时】浓情中秋涵养优良家风 赓续“文化基因”
法制网特约评论员 陈佳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时值农历八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已经到来。
中秋节,既是民俗文化争相吐艳的节日,也是乡愁亲情交错的日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游子们的思家之情,一到传统节日,总会不期而至。中秋不仅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也勾勒出人们对团圆的朴素期待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节日,本身蕴含着重视家庭的因素,重视家庭在传统节日的团聚。家是人生起点的地方,也是“梦想启航的地方”。延展开来,中秋佳节将弘扬良好家风与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结合起来,可通过良好家风传承来赓续“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兴家与强国相统一,也正是习近平家风家教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中秋节是个团圆的日子,从良好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迷失方向,也成为许多成功人士的现实写照。
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耳濡目染之中,使个人的素养得以提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礼记·大学》有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脍炙人口的“孔融让梨”故事,已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美德。
今天,“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已渐渐成为万千家庭的共识,诸多社会现象,都在明确地告诉我们,以传统节日为核心,在全家团聚的融融之乐中,让每一个家庭成员一次又一次地沐浴着良好的家教与家风,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化之效。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历来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家风传承当作人生安身立命之本。家风好,才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千千万万家庭弘扬优良家风,以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这就是唯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整个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也唯有每一个家庭的家风好,千千万万个家庭才能“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良好风气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文化的熏染中长期积累,须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传承良好家风中,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已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情怀如梦,家国在心。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家国情怀在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尽情流淌。中秋节以独特生动、丰富多彩的民俗形式,向中华儿女传导着家国意识。看着悬挂于中秋碧空的那轮皎洁明月,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流淌着浓浓的乡愁。融进血液的家国情怀,刻骨铭心的文化传承,都化成民族基因,发出对祖国昌盛美好的同声祝福。
中秋节有诗意,更有远方。人们在弘扬中秋文化,传承优良家风中,感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亿万中华儿女接续奋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将个人理想与人民追求紧紧相连、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紧相连,推动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华儿女通过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涵养优良家风浓郁家国情怀,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让有限人生绽放最美芳华,在接续奋斗中续写追梦中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