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箍咒”来了,直播带货的“坑”会少吗
长城新媒体评论员芦静
3月15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出台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31届“3·15”晚会现场正式发布。办法针对“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围绕网络交易、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网友纷纷叫好,直呼“‘紧箍咒’来了”。
资料图。来源:经济日报
“明星网红都在用”“好吃”“好看”“买它”……最近一年多,直播带货风头正劲,面对各路主播的卖力“吆喝”,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却褒贬不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12315平台共受理“直播”投诉举报2.55万件,其中“直播带货”占比近8成。
假冒伪劣、夸大其词、货不对板、售后不力……梳理这些吐槽点不难发现,直播带货中的“糟粕”,不仅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更让自身业态的核心竞争力大打折扣。
这从沸沸扬扬的辛巴直播间“真假燕窝事件”中可见一斑。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燕窝”的来源和质量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但随着监管的加码,带货网红很快被“打脸”,“遮羞布”终被扯下。此外,罗永浩为售假羊毛衫致歉、李雪琴亲历直播数据造假等大型带货现场“翻车”事件的背后,也无非是一个“利”字使然。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陈骥旻摄
流量至上、数据为王,在移动互联时代,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形态,要迅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引得粉丝们纷纷下单,刷数据、刷流量等“虚假”行为便成为了一些商家的“潜规则”。因为相比规范化的道路,“浑水摸鱼”更容易“崛起”,赚得快钱。在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下,直播带货的“坑”变得越来越多。
“坑位”变“坑人”、“算法”变“算计”、“盲盒”变“盲区”、“馅饼”变“陷阱”、“培训”变“教训”……不仅直播带货,与在线消费相关的侵权现象也随之多发。“熟人”打车比“新人”贵、“刷单给好评,全额返款,还有红包”、强行要求餐饮商户对外卖平台进行“二选一”等乱象已不知不觉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令人防不胜防。
变味的消费,输了口碑,还毁掉了光明的前景。长此以往,无疑会破坏互联网生态和经济社会秩序,需要有效规制。除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2020年11月,国家网信办起草的《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就明确,“直播营销平台应当防范和制止违法广告、价格欺诈等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以显著方式警示用户平台外私下交易等行为的风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
给行业立规矩、强监管只是第一步。从长远看,完善网络交易监管制度体系、持续净化网络交易空间、维护公平竞争的网络交易秩序、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都是为了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健康有序发展,亟待落实落细落到位,以更严的标准、更严的措施、更严的纪律为其保驾护航。如此,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好口碑,从而创造出强大的创业潜力、就业能力和经济价值,为社会、文化等领域带来深刻改变,在高质量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
原文链接:http://pingan.hebei.com.cn/system/2021/03/17/0300826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