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信仰的丰碑

时间:2021-03-15 来源:北京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福建省长汀县中复村的红军烈士后代向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讲述长征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春日,桂北山间水旁,红军墓分外肃穆。有的高大庄严,有的三两合葬;有的葬有骨骸,有的只藏衣冠;有的墓冢上刻着数千个名字,有的仅是无字之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兴安、全州三县的湘江战役旧址,先烈的事迹和名字被人们追寻、铭记。

  长征,书写的是奋斗历史,树立的是信仰丰碑。“长征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

  望着这些红军墓,很多人深切感受到,初心和使命就镌刻在一座座墓碑上,信仰和信念就蕴含在一个个无坚不摧的故事里,奔流在一条条大江大河中。

  伟大的事业必成于伟大的信仰,必成于一大批矢志追求伟大信仰的人。1934年11月至12月,为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数万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为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保存了革命的领导核心力量。

  缝纫机、发电机、发报机……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纪念馆里,湘江战役中红军用过的物件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历史。粗糙的铁锈爬满了六脚支撑的铁皮架,斑驳的军绿色发电箱安置在铁架中央,木质手摇手柄被磨得光滑发亮——在一台仿制发电机前,馆长尹汤怀讲述了一段“红色电波,使命必达”的往事。

  无线电台是红军队伍之间最好的联系工具。毛泽东曾说,有了电台就相当于“打着灯笼走夜路”。中央红军长征从江西于都出发时,只有一台发报机和一台手摇发电机,发报机要由重达68公斤的发电机提供动力,这组“大家伙”关系着全军命运。为确保这组发电发报机绝对安全,一个128人组成的加强连负责搬运和守护。

  “当时红军从兴安界首渡口过江,为了避免发电机、发报机浸水,红军战士们头上迎着敌人的炮火,脚下是冰冷的湘江水。哪怕自己受伤了也一定要保护好机器,一个人倒下了,另一个人马上接上,小心翼翼地托着机器过江。”尹汤怀告诉记者。

  “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要背着它走到底!”湘江战役中主要负责驮运发电机的江西于都籍红军战士谢宝金,曾在山西煤矿拉过煤,身高一米八九,高大魁梧的他毅然挑起这个重担。

  过草地时,深不可测的沼泽犹如吞人的无底洞,一个个红军战士陷进去便再也没有起来。即使人牺牲了,发电机也不能丢下。谢宝金砍来黄竹,用铁丝把它绑成一个简易竹排,将发电机放在竹排上,硬是这样把它“拖”出了茫茫草地。“把发电机拖过去之后,爷爷还会返回来背十三四岁的红军过草地。长征路上,他究竟帮了多少小红军,自己都记不清了。”谢宝金的孙子谢华元说,后来爷爷告诉他们,爬雪山时,由于山路狭窄陡峭,发电机无法多人抬,谢宝金又让战友们抬起来放到他的肩上,大家扶着撑着,硬是一步一跄扛过了皑皑雪山。

  除了谢宝金外,加强连中另一位于都籍红军战士段九长护送发电机和发报机过草地的故事,在家乡于都县段屋乡,十里八村的人们都耳熟能详。

  “爷爷曾告诉我,一开始是8个人一组轮流抬着走,可随着连队伤亡的战士越来越多,抬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无论多么危险,他们都没有抛下那沉重的设备,直至把历经硝烟、染满鲜血的手摇发电机和发报机抬到了延安,保证了长征途中中央军委‘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安全。”讲起段九长的故事,他的孙子段春华有说不完的话。

  伟大的信仰,必然会凝聚成一个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战斗群体。长征路上,这支护卫红色电波的128人加强连,最后到达延安时仅剩3人。这支出发时8.6万余人的中央主力红军,胜利到达时仅剩6000余人。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达370万人。

  “当年革命十分艰难,也可能不成功,但人们心中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就一定会前赴后继,哪怕当时不成功,将来也必然成功!”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于都县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动情地说。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步步走过来、一仗仗打出来的。忠诚的信仰、坚定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支撑着这支平均年龄25岁左右的队伍进行了380余次战斗,爬雪山过草地,翻越座座大山,跨过条条大河,冲破围追堵截,坚定地走向未来、走向胜利。

  谢宝金在革命胜利后回到家乡于都工作,他从没有把在长征途中驮运保护发电机的故事告诉家人。

  “我们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的。”1976年,谢华元陪同谢宝金去北京看病,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时,谢宝金看到了这台老发电机。他几步跑上去想摸一摸,被不知情的工作人员阻拦,这位淳朴老实、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的人掉眼泪了:“这台发电机是我背着它走完长征的,像我的儿子一样亲啊!”

  新中国成立后,段九长同样回到家乡务农。后来,毛泽东听闻他仍住在茅草屋内,便寄来300元钱,段九长这才盖起了几间矮房,却又将省下的120元寄回了北京。

  “爷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们不要给政府添麻烦,国家现在还不富裕!”段春华说,干部来慰问,老人家总说自己没什么要求,但有的事他却特别热心。虽然过雪山时脚趾冻掉落下残疾,可老人总会去给大家讲长征的故事。86岁高龄时,段九长还带着年轻人,为村里和周边几个村拉电线,“看到通电,爷爷笑得合不拢嘴。”

  “当年在长征中九死一生的老红军,不图任何功名返乡,看似不可思议,实际上恰恰是经过长征锤炼的共产党人的朴素想法和赤诚情怀,这样的人和事并非个例。”于都县委党史办主任曾懿华说。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如今,先烈热血浸染的桂北山区已摆脱贫困。在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所在地灌阳县新圩镇和睦村,沿当年红军进入灌阳、全州两县线路修建的灌凤高速公路迎来了许多游客。“正是过去红军将士翻山越岭长征的艰辛,才为我们铺就今天越来越宽阔的发展路。”带领村民开起餐馆民宿,发展红色旅游的和睦村党支部书记蒋军发说。2020年5月,灌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信仰的丰碑,指引共产党人继往开来。今天,引领着“中国号”巍巍巨轮的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长征路上无惧无畏,奋勇前行!


原文链接:http://www.bjsupervision.gov.cn/ywyl/202103/t20210315_73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