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三三”模式 构建“善治”格局

时间:2021-03-02 来源:云南长安网 作者:佚名

  

  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小半个山安置区位于柯街镇柯街社区,于2016年9月30日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7834.74万元,共安置农户232户89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60户660人,同步搬迁户72户231人。在建设发展中,柯街镇党委政府以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为主线,以“抓党建、重基层、强联动、促融合”为抓手,全面推行“党建+”工作模式,构建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三治”融合共建模式,实现了刑事零发案、治安零拘留、交通零事故、群体零事件、发展环境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格局,为决胜全面小康、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三个融入,在源头治理中夯实“自强根基”。

  把“党建统领”融入多元治理。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2017年5月20日,安置区成立小半个山党支部,打造了由党员活动室、新时代讲习所、初心书屋、管家帮、议事堂和招聘站等部分组成的党建主题广场。按照“邻亲相依、居住相近、易于集中、便于活动”的原则,支部25名党员每人联系10户左右群众,建立“致富产业联建、生产生活联帮、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社会事务联管”的共建模式,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把“全员参与”融入民主治理。抓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服务群众两个重点,成立“管家帮”,推行通过帮助群众农事、家事的“两事工作法”,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如在农事方面,有安置群众不熟悉新环境的生产物资采购或者想从事坝区蔬菜种植但不懂技术;在家事方面如小孩的就学、老人的就医及红白事的操办等等,支部会提供相应的服务。成立“议事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事情、公共设施的管理、困难群众的救助、矛盾纠纷的调解等在这里可以通过“大家事大家议”的方式解决。

  把“三会共建”融入长效治理。结合安置区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这个“小宪法”,成立了村民议事会、安置区管委会、红白理事会等议事机构,各类村民自治组织有效开展工作,促进安置区社会治理长效化、规范化。

  注重三化同步,在依法治理中强化“法治保障”。

  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安置区活动广场,人群聚集,被广大群众亲切的称为“网红广场”,司法所、综治办、派出所、法律服务所定期不定期到活动广场开展普法宣讲,推广“云南掌上12348和云南法网”,同时以德高望重的党员骨干为主,培养“法律明白人”,设立“法治中心户”,用生动的小案例,在活动场所、田间地头开展经常性的普法宣讲,引导村民树立法治意识。2019年以来,在此开展法治宣传4场次,受教育1000余人次,村民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法治化开展矛盾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解决民事纠纷,坚持平常拉网查、节庆期间重点查、敏感时期超前查、共性问题联合查,第一时间掌握社会矛盾动态。建立矛盾纠纷村民小组调处----党支部调处----村调委会调处“三级调处机制”,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把矛盾纠纷消除化解在萌芽状态。2019年以来,安置区口头调处矛盾纠纷6件,书面调解卷宗2件,无群众到保赴昆进京上访,无刑事案件发生,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精准化提供法律服务。为安置区配备法律顾问,参与集体重大决策、对重要合同进行“法律体检”。借助“议事堂”设立公共法律便民服务点,方便群众咨询有关法律问题。服务点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和聘请的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为群众提供纠纷调处、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代理诉讼等法律服务。

  采取三种措施,在系统治理中体现“德治教化”。

  核心价值立新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初心书屋”“文化长廊”,为乡村治理注入时代文化基因,真正实现了民风正、环境好、生活美。

  文明实践育新风。发挥“新时代讲习所”职能作用,扎实开展精准扶贫、扫黑除恶、法治宣传、环境治理、等宣传服务活动,营造崇法向善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开展系列文艺活动,鼓舞斗志干劲,凝聚发展共识。

  示范带动扬新风。从公民“个体”、家庭“群体”、社会“整体”以及党员干部四个方面,构建互促互进机制,通过开展 “农村致富带头人”“文明家庭”“环境卫生示范户”“优秀共产党员”等评比,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民风、家风、社风、党风进一步好转,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


原文链接:http://www.zfw.yn.gov.cn/sdjs/fzjs/202103/t20210301_1045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