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城法庭流光印迹

时间:2021-03-02 来源:贵州长安网 作者:佚名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

——题记

斗转星移,日远年湮,幸而聆听长者口述:卫城法庭,沉淀厚重,传承悠远……

  

  

  

卫城法庭地处黔中腹地。卫城,原名镇西卫,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清康熙年间,卫城古镇和清镇县城合并置县。取字县城——威清卫之“清”,取字卫城——镇西卫之“镇”,两字璧合,定名“清镇”。

在贵阳老城里,尚有地名“威清门”,出了城门,即往清镇,西北再行,便是卫城。

《清镇县志稿》记述,自古卫城就是屯兵卫所,五方杂居,兵家必争。清代翰林院大学士王仁阁,行至古镇南门的文昌宫内题词——百亩田,万卷书;栽青松,种绿竹;琴三弄,酒一壶;半作农夫半作儒,非是仙家非是佛。

正是这样,当地人既有文人的桀骜,又有武夫的狂放。

就在古镇西门,筑了个雁栖湖,湖水一脉相承,往西淌进暗流河,再流出古镇人独特的血脉气质。卫城法庭原来就在这西边上,路旁有口老井,仍会溢出活水。

一位街坊回忆,“就在这条街上,那年有一个男的打一个女的,把她按住拖了十几米,衣服都扯到颈根,上身坦胸露乳。大家听见哭喊,出门张望,不敢多管。还是原来的庭长王平,站了出来,硬着处理的……”

此事传开,古镇里都说法庭重情重义,喜欢闲谈法官用活用巧了几种调解方法。有的是“情感交流法”,有的是“人格感动法”,全都讲究“法理”和“情理”交融耦合,既要法治保障,又要德治教化。

  

  

“还有一次,一辆车子撞倒了两个小学生,一个遭撞昏了,一个遭压着哼。看到血淋淋的,大家慌张麻乱,正好法庭有人看见,才赶紧把他们送到医院。”有个群众说。

正因法庭爱管闲事,一时之间,街头巷尾风清气正。

嬉笑怒骂的顽童,凡见法庭之人身影,就会压低声音说话。左邻右舍有纷争,却乐至法庭调解。档案有记,2006年法庭收案315件,调解纠纷174件,调解率高达55%。还两度荣获“全省优秀人民法庭”。

出了古镇北门,再行三十余里,只见鸭池河,河水穿山东行,劈开峡谷天险。河东故名“水东土司”,河西旧称“水西土司”。两岸悬崖壁立千仞,彝族先祖奢香夫人,开路设驿,传播儒学,促进团结。

这谷虽深百丈,幸有前路可行,老桥铁索枕木,新桥钢梁斜拉,两桥融汇八荒,路人世代沿袭。桥头两侧,惊蛰花开,春耕忙种,法庭便来巡回问案。

这日,是晚辈状告长辈,说老人抢占祖宅。审理地点本是设于堂屋,因人潮拥至,便移至桥头。恰逢乍暖还寒时候,河谷大雨突斜,人群一哄而散。

未曾料想,人人湿衫却携伞而回。原来,邻家群众只是想给法官审案遮风挡雨。一把把雨伞撑开了晴空朗朗,一个个群众围出了日月昭昭。

“王法官,拿我这把伞去遮雨!”一个群众说。

“谢谢你!群众能坚持,我们也能坚持!”王平看见群众冒雨旁听,听见这种鱼水之情,心中涌出了暖流。

  

  

沿河东下,有个地名叫“下归宗”,听说这地名就是彝音古译,周围还散居着古彝兄弟。

就在十四年前,这里的李存义打电话至法庭,哭着说自己老了,跌出了脑溢血,现在卧病在床,急需药钱救命,但其子拒不救父。

听见这种哭诉,全庭上下焦急万分,对父甚是担忧,对子有所埋怨,快速赶至老人家中的病床边。古话说,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最终,其子自愿认错,既给了老父口粮费,又给了老父买药钱。

这次老人流下了感激的泪水,连声道谢说:“是法官救了我这条老命,是法官救了我这条老命……”

再回古镇东门,路弯至城墙脚。这墙上雨水倔强,不往南门低处淌,要朝北门高处聚,迂至中街的玉龙巷,再进镇中的太极塘。旧时爬墙俯瞰,木屋青瓦一片叠一片,路面白石一块扣一块。唯独在这东边上,大街虚设“毛狗路”,小巷暗布“鬼打墙”。

常听老辈人自问自答,偏又说不清此中玄妙,只能推测这是筑城人的八卦阵,亦是守城人的百宝囊。守城人有守城人的使命,法律人有法律人的情怀。这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续旧人。

  

  

郑南山已年逾八旬,是法庭最老的退休庭长,他说:“绕山赶水,穿洞过林,巡回审判——这就是中国西南山区法庭人,口传心授的情怀使命。

早年法庭没有车子,大家就走路上山开庭,有时候是吊着马车上去。如果赶上天黑,大家走不回来,便会就地在群众家吃睡。

老百姓不肯收饭钱。我们就买点面条和肥皂,扯个谎说这是单位发的,几次朝他们手里递,他们才勉强接住。”

王平是法庭发展最关键时期的庭长。十年前,他写了一首诗《我的这五年》,讲述了自己的法庭情怀:

五年前我来古镇,将陈旧法徽擦亮,闪烁耀眼的光芒;

三年前我在卫城,紧握着正义法槌,撑起和谐的天空;

一年前我回清镇,三盆水洗净粉尘,擦亮迷茫的双眼。

张聪是法庭现任庭长,他说:“卫城法庭曾是省级青年文明号,走出了全省优秀法官。我们传承着两种能量,一种是重情重义的品格,一种是敢于担当的情怀。”

的确,这种精神会释放能量,默默陶冶着小镇人,当年有三个顽童深受影响,长大后考进了清镇法院工作。他们一个长在南门口,一个长在北门边,一个长在衙井巷……(清镇法院 沈鹏飞)


原文链接:http://www.gzpeace.gov.cn/info/1423/43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