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当响”的贫困村蜕变“响丁当”的致富村——葫芦岛市委政法委助贫困村脱贫工作纪实

时间:2021-03-02 来源:辽宁长安网 作者:佚名

  建昌县石佛乡梅杖子村,一度是葫芦岛地区排得上号的贫困村。从2014年开始,葫芦岛市委政法委历经4任政法委书记、两批6名扶贫工作队员,为贫困户找脱贫的路子,为村集体经济想发展的点子,梅杖子村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4000多元一跃为过万元。其脱贫“秘诀”被国家、省、市各级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取经者”从全国各地涌来……

  61

  葫芦岛市委政法委驻梅杖子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卢俊宝(右)与村干部在养殖厂谈未来发展

  “梅杖子全村共有村民38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0%以上,历史包袱沉重;自然资源差,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扶贫难度大;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弱,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基础设施薄弱,道路交通不畅;农田水利设施差,靠天吃饭;因病致贫比例大,看病包袱重;因灾致贫、返贫时有发生……”

  这是2014年驻村伊始,葫芦岛市委政法委驻梅杖子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用脚底板走出来的一份调研报告。

  扶贫“一级跳” 养殖项目有抓手

  身后,是政府给盖的房子,宽敞明亮;院里,是数头大牛,膘肥体壮;腰包里也算小有积蓄,隔三岔五能去一趟县城办点物件,与人聊天再不是一叹三摇头……谈起这几年家里的变化,养殖户张桂生直呼:“做梦都能笑醒。”

  张桂生一家是村里繁育母牛养殖项目首批28户之一。2015年,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经过实地调研、分析,为梅杖子村打造了脱贫攻坚“开门红”项目——繁育母牛养殖。当年,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养起了牛,后来又发展到40户。

  用张桂生的话说,养牛项目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享受3年3万元的贷款,政府贴息,相当于个人每年只需要付300多元钱的利息,由政府协调贷款买牛,帮助养牛、卖牛。

  帮扶之下,信心满满,张桂生家里建起了牛舍,贷款3万元买了3头怀犊的母牛。2015年农历腊月初二,一头小牛呱呱坠地,被称为“脱贫一号”。

  “这个‘脱贫一号’可牛了,当时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全程记录报道整个生产过程,很快,全国都知道建昌有个‘脱贫一号’了。”梅杖子村党支部书记段国军说。

  如今,“脱贫一号”5岁了,已经生过好几头小牛,成为张桂生发展循环养殖的“功臣牛”。“现在存栏6头,这几年每年卖俩,卖五六头了,小牛万把块钱一头,大牛一万五不止……脱贫了,早就脱贫了。”张桂生底气十足地说,又指着身后的房子补充道,“这房子是政府2016年给盖的,3间!”

  为了让贫困户无后顾之忧,梅杖子村又成立了养牛脱贫致富合作社,将适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户纳为社员,在全省首先创建了“强党支部+弱劳动力+合作社”的精准脱贫模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启发式帮扶、保姆式帮扶和管家式帮扶”的“三帮”服务理念。贷款、建牛舍、买牛、防疫、购饲料、卖牛等一系列事宜,全部是合作社“一条龙”帮忙服务。养牛户啥都不用操心,就是填好料、喂好水。

  扶贫“二级跳” 集体经济有干头

  湛蓝的天空中镶嵌着朵朵白云,如锦缎般的庄稼地铺展开,勾勤出一幅静谧的田园景象。走进位于梅杖子村的建昌县华森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标准牛舍,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大牛在牛舍里惬意地舔食着槽里的饲料;一头头待产的母牛被分隔开来;活泼跳脱的小牛三两头聚在一起“顶牛”。

  建档立卡贫困户养起了牛,养牛专业合作社也走上了正轨,很多村民借势养起了牛,但村“两委”仍然忧心忡忡——村集体经济还是“空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村里的各项事业要发展,必须解决“空壳”问题。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后达成了共识,既然村里养牛已经成了“气候”,那就发“牛财”。

  2016年,梅杖子村趁热打铁,利用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资金,建起了村集体企业——建昌县华森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森养殖公司),该村成为我省首批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村。公司占地10亩,设计养殖牲畜300头,牛舍总共1200平方米,物料库房600平方米。自企业建成后,已经出栏276头牛,纯利润27.3万元。年出栏牛200头,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5—20万元,还带动了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年底分红的形式,增加收入。公司对建档立卡养殖户的牛犊以每市斤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收购,既增加了建档立卡户的收入,又解决了养殖户卖牛的后顾之忧。

  2016年年底,梅杖子村成为葫芦岛全市第一批脱贫村。而2017年,葫芦岛市委政法委派驻梅杖子村的首批3名驻村干部“任期”已满。从精准脱贫大排查入户问卷调查的情况看,该村与全省、全市同步进入小康,而帮扶梅杖子村的经济发展之路依然任务繁重。葫芦岛市委政法委禀承“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再次派出第二批驻村干部,两批驻村干部的交接,既实现了扶贫理念上的无缝对接,也实现了扶贫行动上的无缝对接,决心不变,力度不变,思路不变。

  62

  养殖户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扶贫“三级跳” 扩大品牌有势头

  “看我这牛咋样,相中没?”“多少钱卖啊?”“最少一万五。”“太贵了,顶多出一万三。”这是记者在梅杖子村大型牲畜交易市场采撷到的热闹场景。

  建兴高速和绥克高速在村里交汇,同时又是内蒙古腹地进出的必经之路,梅杖子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这使梅杖子村乃至全县的养牛户能够在家门口实现买卖交易。“这不仅可以方便百姓交易,提高广大百姓养牛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保证养殖户的牛卖个好价钱,交易市场进入正轨,将极大地推动建昌全县乃至更大区域养殖业的发展。”梅杖子村委会主任林培学说。

  到2019年,梅杖子村贫困户、普通村民、合作社、华森养殖公司的养牛项目已步入正轨,“牛村”声名远播。葫芦岛市委政法委认为,打造梅杖子村“牛品牌”的条件已经成熟,为了推动养牛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拉长养牛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2019年,建设梅杖子村大型牲畜交易市场被正式提上日程。

  2019年1月,葫芦岛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骆忠山到梅杖子村走访调研,看望对接贫困户。协调解决资金300万元,指导筹建大型牲畜交易市场;2019年5月,孙洪军到任葫芦岛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后的第一个工作周,就带队到梅杖子村走访调研,听取脱贫攻坚工作汇报,了解产业脱贫情况,在得知村集体养牛场大牲畜饮水困难,而打深水井经费紧缺时,专题召开书记办公会,拨付5万元资金解决养牛场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又投资3万元买了拉水车,解决运水问题。与此同时,千叮咛万嘱咐扶贫工作队,要高效、高质、高速地帮助村里建好大型牲畜交易市场。

  2019年6月,梅杖子村大型牲畜交易市场开建,10月1日,正式挂牌开业。河北、山东、内蒙古以及本省的客商纷纷来此交易,梅杖子村“牛品牌”一炮打响。而该市场的特点就是现场交易活体牲畜,有“主场”优势,养殖户之间可以自由买卖,跟客商洽谈时,也掌握了充分的主动权。

  事实上,从驻村开始,葫芦岛市委政法委对梅杖子村的帮扶从未间断,产业扶贫除了发展养牛,还协调资金建起光伏发电项目。从2015年开始,协调、统筹、投入资金上千万元,为村里修建了农村水泥巷道;进行河道疏浚、护坡、治理,打抗旱深井;新建妇女儿童之家;建设美丽乡村文化广场、休闲广场……

  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梅杖子村不仅在产业扶贫上实现了突破,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曾经那个“丁当响”的贫困村,蜕变成了“响丁当”的致富村。


原文链接:http://www.lnfz.cn/news/3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