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下的干粮

时间:2021-03-02 来源:河北长安网 作者:佚名

  

  □冯毅

  在冀东平原,乡村有这样一句民间俚语:年下的干粮——呲牙了。这句俚语是如何来的呢?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吃什么,是件让许多人家犯愁的事。那个年代,一年到头,玉米面窝窝头能放开吃就算是好日子了。能吃上一个白面馒头,那几乎是奢望。尽管日子这样紧巴,但勤劳智慧的乡亲们,还是在苦涩中,寻一丝快乐和安慰。比如,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想办法蒸上几锅大白馒头。

  白面少,用什么蒸馒头呢?

  当时,有一个玉米品种,叫大白棒子,也就是白色的玉米,产量低,但各村都要种一些。到过年时用它与面粉掺在一起蒸馒头。

  过年蒸馒头,既是图个吉庆,更主要的是,每家每户都少不了招待亲戚。所以,蒸馒头是当时乡下人过年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人们把大白棒子用磨磨了,再过细箩,这样出来的玉米面,和小麦磨成的白面难辨真假。

  纯小麦面粉做成的馒头,放几天再热也不变型,不走样,而掺了白玉米面的馒头再一加热就暴露出真相——一个个呲牙咧嘴。由此,乡亲们便会自嘲地说:“年下的干粮——呲牙了。”久而久之,这句俚语就传开了。

  在乡下,每到过年时,没过门的媳妇要去看公婆,而准女婿们也一定去看望未来的丈母娘和老丈人。这些人回村后,老人们都会关切地问:“晌午吃的馒头是呲牙的吗?”

  如果是,村里人便会笑话亲家“小气”,或抱怨对方日子过得穷。有一些男女青年还因这事把婚事弄“黄”了。如今,白面细米早已成了家常便饭。但我每当看到有人浪费粮食,便忍不住想把这段往事讲给他听。


原文链接:http://pingan.hebei.com.cn/system/2021/02/24/0300786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