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里的一缕和风

时间:2021-03-02 来源:河北长安网 作者:佚名

  

  □王华

  第一次听说马锡五这个名字距今有三十多年了,那是在一堂刑侦课上。当天的情境,我只对两个片段有印象:一个是外聘老师示范如何提取坐在教室第一排的学生的指纹;另一个是外聘老师说一个陕北老头(指马锡五)凭着一片被啃食过的青草地,就找到了那只走失的少了一只眼的羊。那时资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对马锡五院长的了解只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片段:婚姻法老师讲评剧《刘巧儿》的创作背景,法制史老师讲陕甘宁边区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也许是刑侦课老师的讲解更为生动,马锡五院长在我的想象中始终是那个头上扎着白羊肚手巾坐在田间地头,一边跟人拉家常一边破案的高手。

  2021年2月8日,院里组织观看《马锡五断案》,观影的过程中,许多往事一一浮现。

  毕业分配来院第一天,我就到刑事审判庭报到了。那时庭里有四名审判员,庭长总夸我思维敏捷、思路清晰、笔录记得又快又规范,所以审判员们外出调证、调解总爱招呼我,我就骑着自行车跟着他们走街串巷。调证最常去的是居委会。每次去,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会召集相关群众来介绍情况。在攀谈的过程中,我知道了日常用的蜡烛一部分是出自家庭小作坊,知道了男孩子们的妈妈喜欢和面不沾盆的女孩子。落日余晖下,我望着谈心谈到让当事人痛哭流涕的审判员,脑海中总是自动播放着一首歌:想亲人望亲人,山想人来水盼人,盼来了老八路的接班人,你们是咱们的亲骨肉,你们是咱们的知心人。

  2008年我被调往小赵庄法庭,每逢下乡我都谨记老领导给我的建议,便服家访、步行进村、不擦拭座位、不使用术语。我曾经在一位老奶奶的炕头听她说三个儿媳每天都给她送什么样的饭菜;曾经在村口一个人一个人地拦着问他们对村民甲的印象和看法;曾经在棒子垛前与一名行动不便的原告沟通调解意见。还记得老奶奶的大儿媳接到判决后,找到我的办公室来讨说法,我把和老奶奶的谈话视频拿出来,视频中有大儿媳当天给老奶奶送去的干馒头和咸菜。老奶奶的大儿媳再没有言语。那个被老母亲告上法庭的村民甲,本意是为了给他被虐待的奶奶出气,我跟他讲不能用错误的行为对待犯过错的人,他表示以后会给自己的儿女做好表率……在与群众的接触中,我懂得了身为一名法官,写一份判决容易,但更应以爱民的情怀、为民的担当、护民的能力解开群众的心结,这才是“人民司法为人民”的要义。

  2012年,我开始从事商事审判工作,曾经审理过一起合伙协议纠纷案。开庭前,我先后三次组织双方进行证据交换,庭审过程中发现了新问题,又再次组织了两次证据交换。这个案件的判决书,我写了2.2万字。原告告诉我,一直与她针锋相对的被告接到判决后,在判决书指定的自动履行期限内将全部应赔偿款项和应承担的诉讼费都支付给了她。她说:“我误会过你,觉得你问了那么多问题,让我们提交了那么多证据,是在刁难我,现在才知道,这是为了案结事了。”能动司法的宗旨就是践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官在诉讼各阶段细致引导当事人举证,力争最大限度地还原案件事实,就是帮助他们树立法治思维。

  马锡五院长病逝于1962年,距今已近60年了,他用毕生奉献铸就的“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法治初心,就像山野中的一缕和风,催生了一代又一代法院人“以人民为中心”的赤子情怀。当我们用和群众一样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和群众一样的耳朵去倾听问题、用和群众一样的脚步去贴近问题、用和群众一样的心灵去处理问题时,我们未来的征途必将更为辽远和广阔!

  (作者单位:沧州市新华区人民法院)


原文链接:http://pingan.hebei.com.cn/system/2021/02/26/0300790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