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基层“毛细血管” 强化津城“免疫力”
2020年,对于红桥区芥园街道圣运大厦的居民来说,一块困扰已久的“心病”终于得到解决。自入住以来,社区电梯故障不断,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社区党委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由于问题复杂,牵扯部门较多,区住建委牵头落实,社区组织实施,很快为这栋大厦更换了新电梯。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今在天津,像圣运大厦这样通过社会基层治理,为群众解决烦心事的例子不胜枚举。攻坚克难的背后,天津正在依托“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天津品牌”。
党建引领 强化基层“主心骨”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守住基层就是最好的防御。
在南开区万兴街道,街党工委及22个社区党委全力投入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181名网格员和2684名楼门栋长的作用,全力做到地毯式追踪、网格化管理、无缝隙防控。党员干部多一点辛勤付出,群众出行就多一分安全,健康就多一分保障,内心就多一分安宁。带着这样的信念,先后有200余名党员报名参加社区防控工作,以实际行动树起了党员旗帜。
义兴里社区的在职党员邢政是市民政局社会组织党建处的一名干部,疫情初期就响应号召,报名到社区参加值守工作。义兴里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居民大多是老年人,进进出出拎着大包小包买菜的人很多,有时候戴着手套不方便测量体温,个别居民态度有些急躁,邢政总是耐心细致地做好劝导工作。
疫情期间,4.8万名网格员、5万多名下沉干部,在全市封闭的8400余个社区、3400多个村落24小时值守,为居家隔离观察人员提供服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钢铁堡垒”作用,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主心骨”,筑牢社区、村镇第一道防线。
矛盾调处 解百姓生活“疑难杂症”
群众遇到困难、反映问题,最怕部门间互相推诿。问题没解决,群众有怨气,小问题酝酿成大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自2020年5月开始,这一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2020年5月26日对于市民赵女士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和滨海新区寨上街签订了最终化解协议,心中的郁结终于被解开了。
赵女士的儿子在10个月大的时候,因为接种疫苗发生异常反应,被评定为二级乙等损害程度,赵女士夫妇因此开始信访。寨上街将化解问题作为根本目标,在滨海新区区委政法委和区信访办的大力支持下,多次召开协调会,联合滨海新区卫健委、住建委、民政局等部门反复沟通,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最大限度为赵女士一家解决生活困难。
滨海新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成立后,赵女士的难题得到了极大关注。经过耐心沟通交流,矛盾双方最终签订调解协议,这起信访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在这之前的5月20日,市级中心、16个区级中心、257个街乡镇和功能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全部挂牌运行,形成“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模式。三级矛调中心实现了来访、调解、援助、解决“四合一”闭环工作流程。立足“大调解”和“属地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疑难杂症”,可以“只进一扇门”就得到解决。据统计,全市三级矛调中心去年累计接待群众7.8万余人,提供咨询1.7万余件,化解矛盾纠纷1.2万余件。
帮扶群众 服务延伸至“神经末梢”
“帮社区里的困难群体、独居老人解决问题、做好服务,是网格工作的重点。全区各个社区在将居民分类纳入网格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做好关爱帮扶工作。”河北区网格化管理中心主任黄继阳说。
2020年,河北区在全区范围内推广社区网格人员信息“七色管理法”,将社区困难群众、残疾人、流动人口、社区骨干等,按照“红、橙、黄、蓝、绿、紫、棕”7种颜色进行标识分类,实现居民需求、管理、服务的精细化,确保服务群众、发现问题、责任落实均在网格,切实提升为民服务的精准度。
每周必到,每天必问,有事必到,时时在线,“七色管理法”在服务社区独居老人的工作中成效显著。2020年8月,河北区新开河街天泰社区居民金大爷的亲属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感谢网格员李春玲在老人危难时的救助与陪护。
一天夜里,李春玲突然接到河东区某派出所打来的电话。原来,民警在辖区内发现一名走失老人,老人说不清自己的住址和亲属姓名,因而联系不到家人。细心的民警发现,老人口袋里放着一张网格员联系卡,上面有李春玲的联系方式,于是民警给李春玲打来了电话。
得知老人当天独自在外有摔伤情况,李春玲赶到派出所后,又陪同老人到医院进行检查,还垫付了医药费。李春玲始终陪护着老人,得知老人身体并无大碍时,已是早上6点。随后,她又联系到老人的亲属,并一起陪老人回到住处。老人之所以能得到快速救助,正是得益于平日里李春玲运用“七色管理法”,对老人进行“重点关注”,才使得老人遭遇困境后能迅速转危为安。
“人熟、地熟、情况熟”,网格员生活在社区里,汇聚了一大批社会治理基础数据,及时发现问题,上报问题、解决问题,将服务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
治理“飞地” 打通区域间“经络”
7月酷暑难耐,东丽区万新街道百合春天社区党委书记常莉鑫和同事们走出办公室,又准备到“沙柳北路64排”串门儿。
“一下雨,臭水、脏水排不出去,成片的垃圾全都漂了起来,居民必须穿长筒雨靴才能进出。”提起“沙柳北路64排”,“脏乱差”成了当地人给这一地带贴上的标签。
“沙柳北路64排”是原河东区某企业建设的周转房,后逐渐“失管”,导致房屋被非法买卖、出租,周边还盖了不少违章建筑。大量堆物堆料堵塞消防通道,安全隐患极大。
究竟住了多少户?每户多少人?都是什么时候搬进来的?每个人都是什么情况?……由于没有底册资料,这些最基本的信息,都没有人说得清楚。东丽区委政法委明确由百合春天社区代管这一区域,组织网格员先后开展5轮排查,涉及居住人口325户。
随后,东丽区委政法委积极协调属地街道,联合消防、应急、公安等部门对“沙柳北路64排”开展攻坚,梳理排查住户信息,完成实地测绘,清理道路两旁的违章建筑和堆物堆料,排查解决私拉电线等消防安全隐患。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集中对该区域环境卫生进行清整。
经过治理,如今的“沙柳北路64排”面貌焕然一新,拆除了违建,清除了堆物堆料,疏通了下水道,铺平了主干道路。正如老住户张大爷所说:“以前这片区域环境卫生太差了,这次经过环境清整,真是大变样啊!”
对“沙柳北路64排”的清整治理,是天津市“飞地”治理的一个缩影,众多“飞地”像“沙柳北路64排”一样改换面貌。2020年,天津“飞地”基层社会治理属地化工作有序启动,对全市排查出的500余个“飞地”点位,逐项分析形成原因、管理现状、漏洞短板、群众诉求。
截至目前,全市所有“飞地”已对照工作标准压实属地责任、消除问题隐患。相继解决了“城中村”治理、国资系统职工宿舍历史遗留问题、城乡接合部违建拆除等多项治理难题,打通了各区之间堵塞的“经络”。
原文链接:http://www.tjcaw.gov.cn/zz/shgl/tjcaw-ikftssap23823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