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全省唯一的“标兵”,也是17位老人的“儿子”……

时间:2021-03-01 来源:中国长安网 作者:佚名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雷锋日记》

  近日中宣部命名第六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各50个,其中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前卫派出所民警张忠华获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省唯一!

  

  人物简介:

  

  张忠华,前卫派出所社区民警,1988年参加工作,从青春年少走到不惑之年,从橄榄绿走到藏青蓝,在辖区一走就是25个春夏秋冬,趟过泥泞、穿街过巷,从深一脚浅一脚的城中村走到昆明繁华的CBD——万达广场,不管时代怎样变迁,社会如何进步,他的一头黑发在这片土地上坚守到两鬓斑白。

  

  张忠华把雷锋精神实质紧密地融合在岗位职责中,不断求索、开拓、创新,把自己的智慧、热情和爱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辖区,做到“规范化执法、个性化服务、延伸服务、卓越服务”,彰显了一个普通民警真诚的爱民情怀。他通过走访社区群众,发现了辖区涉恶“套路贷”公司两家,协助案件办理中队成功打掉涉恶“套路贷”犯罪团伙2个,破获案件20起,抓获嫌疑人31人,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他在繁复的社区警务中不断创新,利用“八方合力”“三调联动”,编织出了辖区的智慧安全防控大网。

  从事社区工作25年来,他扎根社区,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汇集民力,尊重民意,赢得了辖区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受到各级领导和辖区群众的普遍赞誉。张忠华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十佳社区民警”、个人三等功等荣誉称号。他坚持做老百姓的贴心人,以老百姓的平安需求为毕生从警的工作目标,用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从警初心和神圣使命。

  对待群众像春天般的温暖

  26个微信群和17位老人的儿子

  说起老张,南坝小区的王大妈有一万个感谢。有一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南坝小区化粪池满溢出来,污水横流堵了小区的大门,不仅无法进出,空气里还充斥着刺鼻的臭气。王大妈的儿子第二天办婚礼,婚车都开不进去,这可怎么是好呀?接到王大妈的微信,张忠华刚值完班回到家,24小时连轴转的工作让他身心俱疲,但听到这样的消息,他下意识第一时间拿出手机联系街道环卫站,协调站点工作人员连夜加班对化粪池进行清理,并且预见到这个问题有可能是隐患,立马赶赴现场和环卫站工作人员排查关联的设施,全套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维护,帮王大妈解决了问题,还为小区居民从根本上杜绝了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别看张忠华已经50岁,他紧跟时代步伐,发挥新媒体作用,搭建起网络为民服务的平台。他分类建立了26个警民联系微信群,除了日常的普法宣传、扫黑除恶和多发高发案件的防范宣传,主要功能就是24小时收集社情民意,24小时便民服务。

  前段时间降温,马洒营小区的空巢老人李奶奶风湿又犯了,关节肿大无法下地行走,对门的小景把情况反映上来,老张买了保暖帖和喷雾剂下社区的时候绕到李奶奶家,一样一样的把东西交待给老人,手把手教她使用和注意事项,并叮嘱小景老人行动不便,多多关心和照顾她。李奶奶说起老张,眼圈红红:“不是儿子,胜似儿子啊。”老张笑起来,自豪的说:“这样的爸妈现在我有17个。”

  张忠华负责的五个老旧小区,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料的空巢老人不在少数,他一一建档编号,下社区时一定绕进去走走、看看,时时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和健康状况。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他还逐一上门为他们办理二代居民身份证和居住证。他建立起邻里守望机制,“门对门、户对户、心连心、多帮一”,老人们不会用高科技,有的连拨打电话都不顺溜,老张就发动了周边的邻居彼此互相照应,有情况编条微信发到他的手机上,他一准马上想办法为大家落实解决。

  发扬螺丝钉精神

  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三个“零发案”小区和450万工程款

  张忠华下社区时,在昆明饮食公司小区门口卖水果的小姑娘问他,张警官,我们铺面又被偷了,能不能来管一管?旁边的一位大爷埋怨说:“他们警察都去办大案子了,哪里还有时间理我们这种破小区的事情!”听到这个话,他心里很难受,这些老旧小区,因为企业改制破产的原因,没有物业,没有门卫,没有专人管理,案事件高发,治安隐患突出,群众意见大可以理解,但是有了问题就要面对,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个小区的治安状况。

  

  他梳理了近年来小区的警情接报情况,梳理出关键位置和重点时段,协调社区治保会开展常态化巡逻防控工作;入户走访收集住户的意见建议,实地勘查小区的每个角落,整理出小区存在的治安问题及可能发生的隐患,组织召开住户大会成立物业,大家民主决策将小区闲置空地划出车位进行出租,收益的租金用于聘请门卫;然后号召住户众筹资金安装了视频监控;同时他申请了政府的惠民工程,为小区安装单元防盗门,加固加高修缮破损围墙,全面提升小区人防、物防、技防,改变了小区脏乱差的面貌。2018-2019年,张忠华管辖的三个老旧小区实现了“零发案”。

  

  群众的事无小事,再鸡毛蒜皮也是切身利益。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张忠华发现老旧小区除了案事件高发,矛盾纠纷隐患也较突出,如何最大程度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为老百姓提供家门口的法律援助,张忠华发挥个人智慧和力量,主动与街道办、法院、司法、住建、劳动仲裁、卫生监督、律师等部门对接,建立了协作联动机制,组成“八方合力”参与介入调解,构建起多元化“大调解”和以人民调解、治安调解、司法调解并行的“三调联动”机制,增强了调解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提高了调解的成功率。在联合调解室内调解达成的协议有履行标的的,同时送达西山法院立案中心、速调中心备案认证,当事人不履行协议,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方便了群众寻求法律帮助的同时省力省时更省钱,做到了为民、便民、惠民。

  2019年春节前,张忠华接到治安信息员报告,辖区某工地有农民工为讨要工资堵了大门。他立即赶到现场,看到近百人的讨薪队伍正在门口聚集,还扬言要将城市交通干道围堵。他及时向所长报告申请增援,一边安抚现场人员的情绪,一边向农民工宣传政策法律,让农民工们选出代表参与调解,并及时通知了街道办、劳动仲裁等相关的职能部门,启动“三调联动、八方合力”模式,联系到欠薪的承包商,多方坐下来共同协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在除夕的头一天,顺利将共计450万元的工资发放到38位农民工兄弟手中,成功避免了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据不完全统计,经张忠华成功调解的纠纷超过2000起。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

  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带病坚持工作的老张和真正的空巢老人

  2019年入秋以来,张忠华突感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经过多方检查被确诊患有心肌梗塞,这种病虽然较为常见,但不进行干预治疗随时会有生命危险。面对突来的病情,老张表现得平静坦然,服用稳定血压的药物后,按计划给辖区学校师生讲完法制安全宣传教育课才入院治疗。治疗期间他都念念不忘社区工作,安排辅警要紧密结合时下开展的“两周三查”“大走访、大接访”“开门评警”,组织清查、走访、开会时把治安防范的资料、公安机关的窗口办事指南带上进行宣传发放,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分忧解愁,夯实基础。

  住院不到一周,病情刚有缓解,老张在微信群里看到治安志愿者发来管辖的马洒营小区,中药厂小区发案的情况,他再也躺不住,瞒着家属跟医生悄悄商量出院事宜,把药带回家服用,下班再到诊所输液……他手上缠着输液的纱布到辖区走访:“门卫保安是否认真负责?”“之前协调安装的监控视频是否能正常使用?”“小区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的情况是不是还存在?”

  

  老张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的工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大到打处犯罪分子,小到帮居民联系开锁,都是份内的事,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它做好。”正因为把百姓当亲人,他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好评。然而作为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来说,他常常为自己的陪伴缺位、关爱过少而愧疚,他至今都清楚记得儿子小时候常常跟在他后面追着喊:爸爸,你等等我。可是他不能停下脚步,因为有焦急的百姓等着他,有渴盼的眼神需要他,他不敢奢望亲人的支持、理解,因为这份工作确实占用了很多本该给予家庭的时间、精力,削弱了父亲和丈夫该给予的依靠、支持。没想到高考时儿子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中国公安大学,没想到经常念叨自己不顾家的爱人无条件支持儿子的选择,三年前儿子毕业通过统一考试进入昆明某派出所工作,成为一名刑侦民警。现在妻子常常会打趣说:以前还有儿子陪伴,现在爷俩一个微信CALL,一个电话响,全都没影儿了,到头来自己才是那个真正的空巢老人。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做一个毫无利已之心的人。”老张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付出不求回报的他对此还甘之如饴,正如雷锋日记里说的:“当你和群众交上了知心朋友,受到群众的拥护,这样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力量,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无论什么艰苦的环境中,都会使你感到温暖和幸福。”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从警一生、安定一方,张忠华用自己的脚步一寸寸丈量辖区土地,一点点走进老百姓的心里,昆明市公安局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张忠华警务室”。他扎根社区,钻研业务,严格执法,热心服务,多次被上级公安机关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十佳社区民警”等荣誉,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正是有了张忠华这样拥有雷锋精神的社区民警,坚持做群众的贴心人,以老百姓的需求为毕生从警的工作目标,才有了城市的安定祥和。他用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和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从警初心和神圣使命。(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peace.gov.cn/chinapeace/c100061/2021-02/27/content_124560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