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宋兆明的眼睛!”目击证人瞬间反转成为真凶!

时间:2021-03-01 来源:中国长安网 作者:佚名

  “害怕宋兆明的眼睛!”

  目击证人瞬间反转成为真凶

  

  

  提起宋兆明这个名字,对于德州市、山东省乃至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岗位的战友们来说并不陌生,他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岗位默默坚守奋战了二十余载,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追逃工作先进个人、齐鲁最美警察、山东公安拔尖型人才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

  

  不管案发时间多晚,不管天气如何恶劣,只要发生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宋兆明本人必到现场。自2014年至今,他共侦破死亡交通肇事逃逸案件137起,侦破重伤逃逸案件72起,交通肇事逃逸侦破率达到100%,他用连续“命案必破”的战绩诠释了警察的使命和担当。

  

  01

  

  腰部一处擦伤揭开肇事真凶

  

  

  2019年3月16日,德州市运河经济开发区,在城郊闫庄村一条中心路上,村里一名身体健硕的老人外出散步却意外死亡。经过勘验,先期处警的同志得出了老人被石头绊倒致死的初步结论。

  

  

  在外地办案返回的宋兆明没有轻易下结论,一贯严谨细致的他首先到太平间查看了尸体,反复查验后发现死者腰部有一处很不显眼的擦伤,由于室内灯光太强烈,他关掉灯后借助手机屏幕微弱照明贴近死者细致观察,用了近半个多小时的努力,才将痕迹固定提取。

  

  

  紧接着,他连熬两个昼夜翻阅案卷,对现场图的数据标注、现场勘查笔录记录都一一进行斟酌,随后又抽调警力进行现场重建,到了现场他一蹲就是一整天,通过对现场一寸一寸的推进复勘,他发现了现场路边一侧树栅栏强烈歪倒的细节,结合多年侦办大案要案的经验,他提出了“一定有外力导致死者摔倒”的推断。

  

  

  为证实自己推断,他安排约见报案人高某到现场,“请”高某两次陈述当时场景。高某表达叙述中的前后矛盾、眼中的瞬间惊恐、呼吸的忽然加快等细节,都没有逃过他的眼睛,也进一步印证了自己的猜测。

  

  

  随后他亲自安排对高某进行询问,从拉家常一步步深入,逐渐打消高某的抵触情绪,在高某心情稍微舒缓的时候话锋突转,让高某将自己打电话救人的细节连续陈述了三遍,宋兆明目光如炬紧紧盯住高某闪烁游离的眼神,仔细观察着高某面部表情每个细微变化。许多被抓捕归案的肇事者都说:“害怕宋兆明的眼睛。”那双浓眉下深邃的眼神,闪烁的芒刺像手术刀般的锐利。在强大的心理攻势下,高某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在高某低头不语,欲言又止的时候,宋兆明果断结束了询问,并意味深长地对高某说:“再回去考虑一晚,自己做过的事儿自己最清楚,如果还不想说,我就带人去家里找你!”

  

  

  第二天,高某在巨大心理压力下主动投案,承认其驾驶电三轮撞倒老人后逃逸的犯罪事实,过程与宋兆明的推断完全吻合。一时间,目击证人瞬间反转成为肇事真凶,死者家属和村民代表自发敲锣打鼓到大队表达谢意。

  

  02

  

  仅凭几块碎片成功破案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在接到德州市公安局党委下达的抗击疫情的动员命令后,宋兆明第一时间赶回大队,并立即组织成立了抗击疫情党员突击队。

  

  2月5日上午10时,在德州市德城区赵虎镇,一名五十多岁的妇女骑一辆电动车落水溺亡。事发时正处于疫情期间,又是春节特殊时期,村里人员较为聚集,在当地引发了广泛关注,一时间成了舆论的焦点。由于案发地没有监控,也没有目击证人,只有一名到村里督导防疫工作的乡镇干部路过并报了案,死者家属不相信是死者自己发生意外,当时路上没有其他车辆,就认定报警的乡镇干部就是肇事者,并纠缠着报案人不放,一度给从事防疫工作的乡镇干部造成很大的压力。死者的亲属也准备到镇上讨个说法。

  

  接警后,宋兆明迅速带队赶赴现场进行处置,将死者从冰冷的河水里打捞上来,并对事故现场道路、车辆以及死者尸体进行全面细致勘验。痕迹物证不明显,证据调查难度大,这起案件如果处理不到位,极有可能会给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的严重后果。

  

  宋兆明带领战友们连续奋战10个日夜,排查走访了附近4个村近200名群众,对周围村庄的60多处监控进行了调取,对桥面的质量、坡度进行了12次勘验,并开展了7次现场模拟实验,最终查明:死者系转弯时自身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

  

  死者家属由最初的怀疑到不理解,又从理解到感激,对办案民警严谨细致的调查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赞扬,让这起疫情期间有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得以平稳化解。

  

  宋兆明说:“我们当警察的有一大部分工作就是处理矛盾、化解矛盾,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伤心事、烦心事,我们苦点、累点没关系,关键就是要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

  

  

  有命案、到现场,用“亮剑精神”去侦破每一起逃逸案件,是宋兆明从警多年以来,一直的工作追求和目标。在2015年7月31日凌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生一起死亡肇事逃逸案件,由于事发现场偏僻,没有路灯,没有目击者,仅有肇事车辆掉落的几块碎片。专案组一连工作了三个月仍然没有任何线索。

  

  

  为进一步确定肇事车辆和嫌疑人,宋兆明调整思路,走群众路线!把全市十几家汽车修理店的修车高手找来,请大家对现场物证进行分析。

  

  通过6个小时的反复比对,终于碰撞出了火花,判断出,现场物证应是汽车修理工练习用的,从类型看应该是年轻人,锁定了排查范围,2个多月的时间,宋兆明带队跑了5000多公里,排查了800多家修车厂,并经过8天的蹲守,最终将肇事者抓获归案。

  

  死者家属听闻案子告破含泪感叹道:“连续蹲了八天的点儿,俺女婿陪了几天都累趴下了,宋警官真是个铁人!”

  

  03

  

  百姓认可的“贴心人”

  

  宋兆明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中国人民警察入警誓词》书法作品,作者是一名河北司机刘先生,曾在德州出了车祸,肇事车辆逃逸,现场没监控,线索极少,本来不抱有希望了,没想到宋兆明很快破了案,赔付结果让他很满意,刘先生感觉在异乡遇到了“亲人”,工工整整誊写了这幅字,当做“锦旗”专程送给了宋兆明。“其实我所做的都是份内工作,不管结果如何,能得到当事人理解,心里比吃蜜还甜。”宋兆明说。

  

  

  按常理来说案结事了,但对因车祸致贫、致残的当事人,他还会主动伸出援手,有的帮助申请低保,有的帮助介绍工作,也有的自掏腰包前去看望。辖区居民王某升便是其中之一。肇事车辆逃逸后,髋骨骨折的王某升瘫在床上一年多,妻子带着孩子改嫁,自己身无分文,一度曾想到过轻生。宋兆明了解情况后,一边追逃一边常去探望,自掏腰包累计资助1000元钱物,发动大队民警捐款捐物5000元,并扶贫先扶志,帮他找到一份收入相对稳定的工作,帮其树立了生活勇气。在宋兆明坚持不懈努力下,嫌犯最近终于落网,该案的民事赔偿已进入司法程序。

  

  

  

  2020年1月23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宋兆明早早来到单位,将准备好的对联、福字以及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搬到车上,驱车赶往宁津县,看望刘德军、陈洪菊。老两口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育有3个儿子。2013年,大儿子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失去了生命。“老大踏实孝顺,早早出去打工,挣来的钱大多帮衬着家里。但是人说没就没了。”陈洪菊回忆。老年丧子,老两口悲痛欲绝,家中失去了顶梁柱,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

  

  

  2014年,宋兆明第一次来到他们家进行走访慰问,不但送去慰问品,还帮助解决了不少生活上的困难。当天得知宋兆明要来,陈洪菊早早等在胡同口,家里备好了热水和花生,堂屋的长桌上又摆上了那一箱白酒。这箱酒是2018年时,为了感谢事故大队的民警,老两口凑钱买的,已经经历了2轮“送与还”。

  

  临走时,两位老人将宋兆明堵在屋内,一定让他把酒带回去。“这酒俺们送了两回了,你们每回都是今天收了过几天就给送回来。今年说什么都要收下,再也不能往回送了。”陈洪菊说。返程的路上,宋兆明盘算着找个时间再把酒送回去,“老人的心意我们领了,东西绝对不能要。”

  

  04

  

  现代警务创新的带头人

  

  交通事故处理业务千头万绪,工作复杂繁琐,每个事故民警都像是上满法条闹钟的指针,争分夺秒的向前奔跑。宋兆明作为基层事故处理警队的负责人,既要带队伍又要管业务,每天工作节奏快速紧张。

  

  

  从警以来,宋兆明累计处理各类道路交通事故3万余起,其中重大疑难案件1600余起,即使工作再忙,他都抽时间潜心研究现代警务理念和信息技术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的应用。

  

  

  他把自己20多年来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经验与现代化警务技术相结合,一边学习充电,一边研究摸索,有时遇到棘手问题,他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网上查资料,线下问专家,愣是把好几个技术难关攻克了,有时他自我解嘲的感慨“他被自己逼成了半个专家”。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宋兆明愣是凭着自身的那股拼劲和韧劲,自主开发了德州第一个“轻微事故微信快处系统”,并在全市观摩推广应用;创新研发了交通事故掌上办案系统,群众可通过手机实时查询办案流程、浏览案件进度、预约处理事项、签收法律文书;探索研发了“涉案车辆管理系统”,实现涉案车辆管理更加信息化、规范化、透明化,群众可通过软件实时查询了解停车位置、车辆状态、提车时间。

  

  

  面对公安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新形势,宋兆明靠前一步,主动作为,创新建立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办“三字诀”、交通事故现场处置“四快原则”、道路交通事故“4+1多元处理”新警务模式、“多元集成、四远增效”警情处置新机制,成倍提高了交通事故处理效能,同时,新理念作为现代警务样本在多个国家和部级重要刊物专题刊载。

  

  

  

  26年来,宋兆明一直战斗在交通事故处理第一线,是德州市交通事故处理战线上的佼佼者。可是,他却愧对妻子、孩子。宋兆明的儿子患有先天性疾病,曾经在北京进行了五年的康复治疗。这漫长的五年中,只有妻子独自一人在北京陪着孩子。宋兆明说:“每次去北京的时候,心情是最好的。到回来的时候,他们看着我的背影,很难过,我看着他们也是。每次回头的时候,都是热泪盈眶。”面对着儿子,这位铁骨硬汉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

  

  

  选择做一名事故处理民警,他从没有后悔。当对讲机里出警的指令再一次响起,宋兆明凭着自己对职业的坚守,对工作的热爱。再一次踏上了出警的征程。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peace.gov.cn/chinapeace/c100051/2021-01/04/content_124339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