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夜沙龙:学术之路
“法学论文写作,理论与实务界研究方法有何异同?为什么目前绝大多数期刊发表文章更青睐法学教育、理论界人士?如何提升法院干警的上稿率?”
“法院司法实务中,有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值得研究,但不少法院同志却对于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知道如何抽象提炼为论文命题,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
“案例研究在法学论文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确保案例选择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11月23日晚,东湖宾馆武汉厅里依然灯火通明,长江大保护司法论坛分论坛之“学术之路.青年沙龙”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50余位专家学者和法院青年干警齐聚一堂,共话学术之路。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评论》主编秦前红,湖北省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旗主持此次活动。
省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旗点评指出,5位主题分享同志的发言非常精彩,讲述了个人学习、成长以及参与课题调研、论文创作的心路历程,看似是信手拈来,其实从来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无论选择哪一种成长道路,都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积累的过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知识理论的储备和实务阅历的锻炼,不断突破自身的惯性,提升自己的悟性,不断训练宏观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寻找实践和理论的连接点、融合点,从理论中提炼出指导实务的精神内核。譬如说,要写好调研文章,首先要找准核心命题,其次要有连贯和层次清晰分明的思路,并形成完整自洽的逻辑体系。要懂得与读者转换角色、换位思考,在文章中体现出法理学和宪法学的闪光点,拥有与受众共情共鸣、共融共通、直抵人心的知识体系。在处理法律焦点争议,作出司法判断与裁决中,对涉及到复杂争议、人格尊严、伦理价值等一些人文性、前沿性等问题,要克服机械司法、就案办案,克服法律的滞后性和条文的局限性,精准把握法律精神、法律原则,准确把握立法的原意和宗旨,善于从天理国法人情、善于抓住法律第一性原理,找到解决争议的密钥与要义,推动法律的完整准确适用。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守正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特别是在生态环境司法、知识产权审判等领域推动预研性研究、预判性立法,积极推动立法走在社会生活的前沿,引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要有更多的维度和锚点,拥有灵动的思想和灵魂,努力做一个有深度、有情怀、有底蕴的法律人。在人生的征程中,我们要不断出发、不断成长,更要不断回归、铭守初心。
原文链接:http://hubeigy.hbfy.gov.cn/article/detail/2024/11/id/821939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