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治报】弘扬传统“和”文化 擦亮调解“宣”品牌

时间:2024-11-19 来源:安徽省司法厅 作者:佚名

  “隆兴桥上走一走,什么烦恼都没有”“隆兴桥上拢人心,化解纠纷一身轻”……在旌德县孙村镇玉屏村的村民中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顺口溜里说的“隆兴桥”是村里的一座古桥,修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位于玉屏村中心村的核心位置。如今,桥上的连廊人气颇旺,成了村民休闲聚会的自发场所。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村里也顺理成章地把“十全十美”百姓评理说事点设在了这里。

  为更好地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近年来,宣城市司法局针对当前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多样性的实际,立足徽文化“和谐、善治、功效”三个关键词,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人民调解”“法治文化+人民调解”模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发掘“和”文化,推动其与新时代“枫桥经验”宣城模式相融合,建设“握手言和”调解品牌,通过以文化人、以法育人,将矛盾解决在群众家门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追溯和谐之源 提炼“和”文化

  宣城市绩溪县是徽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和谐之源,“和”文化沉淀在他们的生活、思想中,并逐步衍生出“和”生活、“和”思想。

  徽州著名的三雕中,出自“明代三才子”之一——徐渭手稿的“荷花图”尤为引人注目,每幅木雕中都包含荷花、荷叶,花或“含苞、初绽、盛开、并蒂”,叶有“平铺、翻卷、舒展、低垂”,又分别刻有螃蟹、鸳鸯、大虾、对蛙等,当地人都知道这些寓意着“和谐”“和美”“和顺”“和鸣”,体现三大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人自身的和谐(族人之间的和谐)。此外,在绩溪龙川,还建有仁和园,喻义“仁德”“和平”之意,在澄心堂纸作坊,有“和谐竹帘”,都饱含“徽”文化“和谐、善治、功效”之意。

  宣城市司法局经过调研,提炼出了“握手言和”调解模式,先后出台《在全市推行“握手言和”调解模式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的实施意见》《宣城市深化“握手言和”调解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推进“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同时结合“四荷(和)图”、“百瓶(平)图”所蕴含的“家和外顺 百世平安”之意,提炼出“1234”调解文化:即一个“和”品牌——“握手言和”品牌。二种“和”内涵——家和外顺、国泰民安。三项“和”工作——温情调解、握手言和、立此存照。四个“和”目标——社会和谐、家庭和美、人人和顺、万物和鸣。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一县一品”,形成宣城独有“头雁领航 雁阵齐飞”调解品牌矩阵。

  同时,宣城市还将“礼让三分 握手言和”理念融合于村规民约,应用到调解过程,融入皖南皮影戏、大鼓、剪纸等非遗作品创作、表演中,利用“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农耕节”等契机,积极开展“和为贵 睦世间”等法治文化活动100余场次,既让群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风采,也有效提升群众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汲取时代力量 践行“和”理念

  “刘老师,你今天怎么有空来了呀,你放心哦,我们兄弟两个人已经和好了,不吵了。”“没事,我就过来看看,你们兄弟欢喜,我就开心了。”对话中的刘老师是宣州区狸桥镇的人民调解员刘道林,在数年的调解实践中,他总结提炼出“握一次手”调解工作法,通过柔性说礼、理性说法相结合方式,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此外,宣州区结合水东蜜枣,提炼出“枣(早)排查、枣(早)预防、枣(早)发现、枣(早)调解、枣(早)言和”的“五枣调解法”;广德市作为北宋名臣范仲淹仕途的第一站,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总结提炼出“先忧后乐”调解法;宁国市以“共同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为原则,总结提炼出“敦亲睦邻”调解法;旌德县结合朱旺“井水不犯河水 ”的典故提炼出“各守其分、分清是非、互谅互让、共治共享”的“两水”调解法……成为维“和”的神经末梢。

  为推动“和”理念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深度融合,宣城市配齐配强“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警”,划分设置了8113个“和”网格,优选聘用943名乡镇、村居专职人民调解员,评出326名等级人民调解员,组建市级“握手言和”调解专家库,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调解网络。指导各地根据矛盾纠纷的不同特点,围绕“‘和衷共济’凝共识、‘和谐社区’强基础、‘和美家庭’传美德、‘和睦邻里’促融洽、‘和气生财’塑诚信、‘和乐共事’聚民心”六大主题,运用“人民调解+综合治理”“人民调解+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等多种方式有效开展“人民调解为人民”系列主题活动,推动形成“基层矛盾欲调解,从善从速在村居;但求小事不出村,须知村村无小事;自家矛盾自家话,勿让舆论酿风雨;不胜其烦多来往,巧借机缘破僵局”等调解共识。2024年以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907件,调解成功率98.6%。

  根植调解厚土 构建“和”阵地

  “和谐两字记心间,筑牢法治这根弦,提升治理现代化,化解矛盾基层办。总结枫桥好经验,学法懂法人争先,人人都把法律讲,国家太平民族安……”人未到声先闻,郎溪县建平镇“鼓为媒”调解驿站传来铿锵有力的鼓声、悠扬婉转的唱腔,只见皖南大鼓非遗传承人李修顺一手敲着大鼓,一手打着快板,正在表演自编自创的大鼓书《学习宣传二十大》,引来了不少老百姓的围观:“虽然我们听过二十大报告,知道依法治国,但基本都是通过电视、报刊、微信学来的,通过皖南大鼓的形式宣传二十大精神,解读依法治国理念,非常新颖,也很容易接受,而且更加有代入感。”周围时而响起热烈的掌声,老百姓不仅学习了政策法规,还愉悦了身心,为“礼让三分 握手言和”打下了思想基础。“老百姓不仅可以到这里听书,也可以到这里化解矛盾纠纷,旁边就是‘评理说事点’,有什么矛盾纠纷,在这里有调解员来化解。”建平镇司法所所长黄建平介绍。

  “鼓为媒”调解驿站只是宣城市建设“和”阵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宣城市司法局支持各地立足“小创意、微改造、精提升”发展思路,将传统文化、法治文化融入所(司法所)、点(百姓评理说事点)、室(村居调解工作室)“三微”建设中。李白、岳飞、范仲淹等历史人物,文房四宝、皖南皮影、皖南大鼓、皖南剪纸、活字印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四军、苏维埃政府等红色文化都被融入到阵地建设中,群众走进调解室,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和谐理念、当代思想的熏陶,静心明智。

  目前,宣城市已评选出市级“握手言和”优秀调解组织41个,建成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61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00个,百姓评理说事点595个,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860个。95%以上的调解阵地配置了“握手言和”品牌LOGO、宣传箴言、照片墙、工作流程图和工作制度,形成宣城独特的调解风景。

  稿件来源:2024年11月12日安徽法治报


原文链接:https://sft.ah.gov.cn/zhzx/mtbd/575828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