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优选地

时间:2024-11-19 来源:司法部 作者:佚名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洁 徐伟伦

  自2022年全国开展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以来,北京充分发挥法学法律资源密集、国际交往合作活跃、头部仲裁机构集聚的优势,以建设友好型仲裁发展生态、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为牵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融合国际先进机制和理念,扎实推进与国际接轨的争议解决制度先行先试、谋划高端涉外智库建设等22类57项改革任务完成,并通过立法、司法、仲裁、调解等部门的多方协同,全链条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

  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去年三家在京仲裁机构共办结涉外仲裁案件978件、标的额592.91亿元,占全国的31.28%、30.36%。最新一期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排名中与纽约并列第六。

  坚持改革创新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深化仲裁制度改革,健全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制度,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作出新的部署。

  1个月后,北京国际争议解决发展中心正式成立,作为实体平台运维主体承担起全面支持保障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的重要职能。

  11月4日,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草案)》,推进条例后续的审议工作。该条例(草案)明确提出建设仲裁制度接轨国际、仲裁资源高度集聚、仲裁服务优质健全,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

  实体平台运维主体的成立和立法进程的加快,仅是北京全链条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系列改革中的一个缩影。早在2022年4月,北京即印发关于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优化司法支持与保障、吸引境外争议解决机构入驻、明确扩大仲裁领域对外开放具体措施等22类57项具体任务,对仲裁体制机制改革及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此后,北京市司法局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协同全市24家单位推动改革任务落实。目前,各项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北京市坚持改革创新强基础与开放包容求突破相结合,先后出台《北京市关于改革优化法律服务业发展环境若干措施》《北京市司法局关于加强对仲裁工作指导监督的意见》等文件,完善工作居留、出入境等一系列政策,切实保障仲裁机构依法独立开展工作。

  在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在京仲裁机构积极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融合国际先进理念,着力提升仲裁办案质效。2023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修订仲裁规则,创新推出早期驳回程序、实行仲裁收费封顶等多项新规,当年受理的645件涉外案件争议金额达527.65亿元,同比增长41.08%,并首次实现“一带一路”案件国别基本全覆盖;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海仲)首发《案件经办人指南》《仲裁庭秘书指南》,强化专业服务规范,新受理案件量同比增长491.58%;北京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仲)创新设立监事会作为实体运行的监督机构,并建立起以裁决书核阅制度为基础,以秘书局集体讨论和专家咨询制度为支撑的案件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办案质效。

  打造仲裁共同体

  在北仲近期受理的一起技术开发与服务纠纷国际仲裁案件中,仲裁庭根据申请人提出的临时措施申请作出了临时措施决定,并获得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保全裁定与实际执行,成为全国首例由仲裁庭作出临时措施决定并由法院裁定保全并实际执行的仲裁案件。

  仲裁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源于北京市近年来在打造仲裁同心圆、共同体、生态圈方面的不懈努力,友好型仲裁环境的优势日益凸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司法局积极推动资源要素融合,统筹诉讼、仲裁、调解等多种争议解决方式,探索仲裁前争议化解机制,同时支持国际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落地北京开展业务。目前,北京法院系统已实行仲裁案件司法审查、涉外仲裁保全及执行集中管辖机制,并成立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和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积极支持北京仲裁法治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

  作为战略性布局的重要一环,北京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于今年4月下发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实施方案,聚力实施五大功能定位、四区联动布局、三方主体协同、两步走发展规划和一个实体平台建设的“54321”行动战略。

  今年5月,北京市司法局举办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工作推进会,并与北京四中院、北京市贸促会、贸仲、海仲、北仲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仲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等共同签署人才培养智库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仲裁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仲裁中心智库的共建共创。

  培养专业队伍

  “北京市司法局在协同各方共同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优选地的同时,也坚持开放包容的国际化路径,鼓励在京仲裁机构‘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建立多边多型合作机制。”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张国强说,在京仲裁机构近年来已先后与80余家国际仲裁机构及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并创设了《“一带一路”仲裁机构北京联合宣言》及其合作机制,越来越多的仲裁裁决获得境内外的相互承认与执行。

  不仅如此,北京市司法局近年来依托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等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全面展示北京仲裁行业涉外法律服务经验和最新成果,为相关国际规则制定提供对策建议与实践支持。在今年9月举办的2024中国仲裁高峰论坛上,贸仲正式发布《2024国际仲裁合作倡议》,提出凝聚多元解纷合力,提升仲裁服务水平。

  就这样,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也让调解这朵“东方之花”漂洋过海,为中外当事人带去了不一样的体验,展现出中国涉外法治的智慧和温度。北仲秘书长姜丽丽说,2023年,北仲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件标的已达110亿元。

  “在深化仲裁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北京市不断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仲裁专业队伍。”张国强介绍,仲裁人才培养目前已纳入“首都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和“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计划”,在京仲裁机构先后与近30所知名高校签署国际仲裁硕士、涉外律师硕士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以此推动实现“涉外仲裁领军人才、职业进阶人才、青年基础人才”培养有序有力。

  北京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崔杨表示,北京市司法局将统筹各方力量,以高水平聚合效应培育全链条、全产业商事争议解决服务融合发展生态圈,积极对标境外先进实践经验,推动北京成为全球高端法律服务集聚地、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优选地,更好服务保障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大局。


原文链接:http://www.moj.gov.cn/pub/sfbgw/fzgz/fzgzggflfwx/fzgzggflfw/202411/t20241114_50951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