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四项机制”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时间:2024-11-11 来源:贵州省司法厅 作者:佚名

  

  “由于自身认知偏差和社会角色的特殊性,戒毒人员易成为涉法涉诉、肇事肇祸等各种风险矛盾的高发群体。”近日,贵州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省女所)所长刘遗瑞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省女所充分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立足社会治理,探索形成矛盾排查、精准戒治、风险化解、后续照管“四项机制”工作法,促进戒毒人员平稳融入社会,并创新探索以戒毒人员戒治个性需求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为戒毒人员提供恣意抒发思想情感的载体和反馈戒治需求的媒介,排查发现矛盾风险隐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矛盾化解调处的工作。

  聚焦矛盾排查机制 实现风险发现在所内

  “你是否与同戒人员还有其他矛盾?”近日,省女所回归指导区大队长黄霞经过排查,了解到即将出所的戒毒人员魏某某与同戒人员存在矛盾风险,遂与魏某某进行个别谈话教育。

  据介绍,为全面掌握风险点,省女所民警对每名戒毒人员均开展访谈“四延伸四掌握”工作。即:将电话或实地访谈延伸至戒毒人员家属、延伸至主要社会关系、延伸至社区工作人员、延伸至原单位,及时掌握是否涉及经济纠纷、是否涉及法律纠纷、是否涉及人际关系纠纷、是否涉及婚姻家庭纠纷等,综合分析易发生的风险,将摸排的问题和研判的风险一并纳入,逐一建立“枫桥经验”工作台账,实现精准排查。

  聚焦精准戒治机制 实现风险管控在所内

  省女所民警以每一名戒毒人员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客观分析其成长历程中对生活事件的认知判断,帮助其明辨是非。以心理分析为切入点,分析其是否存在易暴易怒、反社会及极端偏激等性格特点,培养其健康心理。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定制专属教育课程,开设定制化课堂,提升教育针对性。

  戒毒人员王某,2022年9月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王某刚入所时情绪低落,表现得孤僻、敏感、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劳动和生活环境,该所通过多次谈心了解到王某对以往被骗经历感到自卑,不愿也不想和别人相处,对民警也是敬而远之,甚至流露消极和报复的想法。针对该员的情况,所里迅速制定了个性化精准化戒治方案,摸清家庭情况,鼓励帮助她尽快融入所内矫治氛围。基于该员身心特点,依托“定制化课堂”主阵地,制定适合王某的课程,并积极鼓励王某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其培养兴趣爱好,让她变得阳光自信。

  在王某即将解戒之际,她向所有曾经关心温暖过她的民警献上了亲手绘就的肖像画。她说:“我把对民警的诚挚感谢和衷心祝福都融入在画里,是民警不懈地教育引导,让我在系统化教育中修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按照“治未病”的理念,该所根据每个戒毒人员特性采取积极心理学原理,构建“一人一策”个性化精准化教育戒治模式,持续提升戒毒人员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戒断毒品的决心。

  聚焦风险化解机制 实现矛盾解决在所内

  “一般问题不出队、特殊矛盾不出所”,这是省女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矛盾化解调处的工作原则。

  省女所搭建“一张桌”调处台。即:法律援助“桌”前“帮”。由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公职律师负责,给予法律援助。

  “刘警官,太谢谢你们了,我现在挺好的,工作也有着落了。”2024年4月一名从省女所解戒的戒毒人员王某说。原来,王某与未婚夫2023年10月订婚,但并未领取结婚证,王某因吸毒被抓,其未婚夫上诉要求返还彩礼、三金等订婚财物共计12万元,王某表示一起生活期间帮未婚夫还债、共同旅行、购买手表、奢侈品等花费应扣除,双方僵持不下。在摸排、核实具体情况后,民警为王某申请所内法律援助,经过多次调解,最终王某将相抵后剩余的3万元委托家人退还,男方撤诉。

  心理干预“桌”前“谈”。由该所心理矫治中心心理咨询师负责,对有心理问题的戒毒人员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矛盾纠纷“桌”前“化”。一般问题由大队长负责,面对面化解戒毒人员矛盾纠纷;特殊矛盾由所领导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合力化解风险隐患。

  省女所二大队副大队长徐淑敏介绍:2023年以来,省女所共化解调处戒毒人员出所后可能与他人发生矛盾纠纷隐患10余起,化解涉法涉诉事件5起,实现了将风险摸排在萌芽,化解在所内,解决在基层。


原文链接:https://sft.guizhou.gov.cn/ywgz_97/jyjd/202411/t20241105_860206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