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花”编织新生锦绣画卷

时间:2024-11-11 来源:司法部 作者:佚名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吴良艺

  法治日报通讯员周莹

  “还有两年我就出监了,回家后我要亲手给妈妈做一件旗袍。旗袍的制作仅烫工就有十八道工序,非常考验技艺,也磨砺了我的心性。”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女子监狱举办的监狱开放日暨社会帮教活动上,三监区警察正指导罪犯王某某在刚缝制好的壮锦旗袍上一针一线钉上盘扣。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女子监狱三监区警察将民族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工艺相结合,成立了监区自励文化品牌——壮锦旗袍制作。

  “蚕从作茧自缚到破茧成蝶,最后织就锦绣,这一重新塑造生命、孕育华丽绽放的过程,运用到教育改造工作中再现了‘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诠释着修心教育的核心要义。”广西女子监狱警察李柏霖介绍说。

  旗袍和壮锦结合,碰撞出非遗传承的别样新意,也让罪犯在艺术创作中修身养性,走向新生。

  近年来,广西女子监狱积极探索教育改造新模式,不断提升教育改造质效,引入符合女性罪犯性格特点的文化项目,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懿德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精心打造“一监区一品牌一非遗”改造文化品牌,在高墙内掀起文化改造“国潮”风。

  从一监区的民族娃娃缝制,到五监区壮族“麽乜”香囊制作,再到八监区壮族绣球制作……广西女子监狱把缝绣技艺沉淀在文化改造上,让罪犯在发现美、演绎美、传递美的过程中得到了人生的自我救赎和升华。

  走进广西女子监狱监区文化展厅,在绘画展区,“壮族铜鼓”“五谷丰登”主题绘画展现在记者眼前。

  一监区、四监区、九监区以绘画为主题,打造国画、衍纸画和米粒画等非遗文化项目,帮助罪犯绘就心灵重生之路。

  “四监区‘点米成画’、九监区衍纸画和米粒画,将民族特色和风俗习惯相结合,鼓励罪犯运用画笔和手工技艺进行创作,把平面、单薄的纸和颗粒饱满的五谷,变成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广西女子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徐小宝介绍说,艺术的力量,让罪犯在创造中找到价值,精神的丰盈让她们重树希望和提振改造信心。

  “将非遗文化引进高墙,是监狱成立‘匠心至善’工作室,打造懿德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广西女子监狱副监狱长韦丽波说,广西女子监狱将不断丰富文化改造形式,继续在罪犯中开展传统文化技艺教育,让罪犯在非遗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自我改造的信心和动力。


原文链接:http://www.moj.gov.cn/pub/sfbgw/fzgz/fzgzxszx/fzgzjygl/202411/t20241105_50902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