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看法院|流动的讲台 永恒的初心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城市的轮廓,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巡回培训团队就踏上前往课堂的路途。身影在晨光中拉长,坚定的步伐踏出了对公正司法的执着、对基层干警的深情、对法治青海建设的信心。
今年7月17日至8月1日,国家法官学院青海分院又利用3周时间赴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三地区两级法院开展巡回培训。这已经是他们采取送教下乡方式,开展巡回培训的第七个年头了。
每年行程约2500公里,足迹踏遍三江之源的青山绿水、柴达木盆地的大漠戈壁、祁连山南麓的梦幻草原、秘境黄南的金色谷地……
近年来,全省法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把握“公正与效率”主题,持续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提升案件审判的质量、效率、效果。通过持续开展巡回培训,让全省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深入基层,促进了基层法院案件审判质效逐年提升向好。
七年风雨兼程,共巡回培训3690人次,受训地区法院人均轮训3次。受训地区法院案件质效与省内东部地区法院的差距逐步缩小,有4场庭审入选全国法院“百场优秀庭审”,获得省部级以上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占全省法院总数分别是36%、29%。
“源于一次调研,我们坚持了七年。”谈起为什么要开展巡回培训,国家法官学院青海分院院长陈萍说,在调研中,基层法院干警普遍反映参训的强烈愿望,无奈前往省城或省外培训路途遥远,时间成本太高。
“既然出不来,那我们就送进去。”陈萍介绍,能够坚持七年不间断、不动摇,离不开院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特别是省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泽军提出“院庭长上讲台”要求后,师资库更加充盈了,课程安排也更加丰富了。
每年印发培训项目申请表,根据申请内容确定最佳教师,逐一审阅教师课件确保与需求相符,课后与学员座谈并向教师反馈意见建议,这四件事是作为巡回培训具体实施者杨晓玮的重要工作。
翻阅七年来厚厚一叠的课程表,每一年的课程安排、教师选择都不一样,同一年不同地区也有差别。民汉双语翻译技巧、环境资源案件应当把握的重点、诉讼保全的规范……这一张张花样“菜单式”的课程表,是坚持需求导向、基层导向的最佳注解,也是用心用情抓实抓好巡回培训的有力“书证”。
对于谁来讲课的问题,省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毕正华提出两条指导意见,一是把“院庭长上讲台”当作最集中最有效的业务条线指导;二是在师资选择和培训安排上,风物长宜放眼量,不怕眼前落后就怕眼光落后。
于是,一支由院庭长、骨干法官以及知名高校教授、学者组成的69名巡回培训师资团队建立了,其中法律实务从业者与理论研究者各占一半,定期动态更新。这既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又坚持与时俱进保持新鲜活力。
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姚欢庆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每年都会克服高寒缺氧等重重困难,不远千里前往海拔3000多米的法院授课。“希望把自己最新研究心得分享给坚守高原、奉献一线的法院干警,以自己的行动激发大家对司法事业的责任心,提升学习的内驱力、刻苦劲。”这是来青授课老师们的共同心声。
“此次同堂培训后,我们几家在定罪量刑等问题上的沟通衔接顺畅多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华青太对今年刑事审判量刑规范化课程同堂培训记忆犹新。把流动讲台作为集中指导和调研的窗口,在讲清旧问题的同时又能发现新问题。
学员们参与研讨互动、点评提问,翻转课堂、学员讲堂等,变被动听为主动讲,以融入其中的体验收获,缩短适应、跟上、满足新时代审判工作需要的差距。
七年春秋交替,巡回培训犹如一场持久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养着公平正义的法治种子,在青海高原大地上茁壮成长。
培训是做人思想的工作,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还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对于将来,陈萍自信地说:“我们将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心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如既往地为青海审判工作现代化平衡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原文链接:http://qhgy.qhfy.gov.cn/article/detail/2024/10/id/816210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