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上一当,当当不一样!被骗后上网求助,再入“诈骗陷阱”

时间:2024-08-29 来源:江苏法院网 作者:佚名

  声称“专业律师”所向披靡

  收费后又百般拖延

  没错,你可能已经掉进了“假律师”的诈骗陷阱

  案情简介

  前不久,小王经历电信诈骗被骗七万多,想着尽快追回损失,便在各大社交媒体查找相关案例和做法。一天晚上,他在翻看某直播平台时,看到“李律师”账号发布的视频,视频里的“李律师”西装革履,讲解案件头头是道。

  于是小王开始天天关注“李律师”发布的视频,关注每一条与“追回被骗款”有关的“案例讲解”,“费心钻研”了几天后,他觉得“李律师”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开始在直播和视频下面问询自己的案子情况,好巧不巧,刚发出咨询评论后不久,“李律师”便主动私聊他,并发给他一个微信号想要“详谈案件”。

  小王立刻添加微信,开始诉说自己的情况和被骗经过,此时,“李律师”打断了他,说明只有交过诉讼代理费,自己才可以解答。小王深信不疑,立即转款1.5万元。收到诉讼代理费后,“李律师”声称自己忙于开庭,让小王将自己的问题逐一留言,之后会仔细查看回复。

  钱交了,材料发了,问题也问了,一切都交给律师了,小王终于松了一口气,等待律师答复。

  然而两周过去了,毫无回复。小王开始着急了,多次催促,然而得到的回答就是“手头案子多,请耐心等待”。又一周过去了,小王再次询问,“李律师”隔了三天,发来了一份草拟好的诉讼文书,并声称找到了会接触到案件的“相关人员”提供帮助,要求再支付“打点费”“路费”1万元,出于信任和急于追回款项的心情,小王再次打款。

  随之而来又是长时间的失联和等待,小王渐渐察觉,所谓的“李律师”似乎不那么可信。他开始向“李律师”索要律师证等证件信息,但是对方以各种理由搪塞。小王找到了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帮助查询此律师的身份信息,被告知该律师是“假的”。冷静后的小王立刻报警,经公安机关调查发现,杨某假借“李律师”的名义实施诈骗,4名群众被骗取财物近16万元。

  法院审理

  沛县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杨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杨某犯诈骗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法院予以支持。被告人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系坦白,且自愿认罪认罚,可以从轻或从宽处罚。根据被告人杨某的犯罪事实、犯罪性质、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程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第六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之规定,判决被告人杨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万元。涉案赃款人民币十五万九千一百四十八元依法予以追缴或退赔,发还被害人。

  法官说法

  有时自称是“律师”的人,不一定是真律师。此类骗局利用受害人急于寻求法律帮助的迫切心态实施诈骗,受害人主动搜索并与不法分子取得联系,不法分子自称所谓“律师”,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且更容易获取信任。

  规范的律师委托代理服务需签订正规的委托代理合同或服务合同,明确约定相关费用的金额、标准、支付方式。大家在寻找律师咨询法律问题或请求代理诉讼时,一方面要审查对方是否持有律师执业证书,可在中国法律服务网的官方网站查询律师事务所及律师信息。另一方面要警惕那些自称“有关系”或者“打包票”的“律师”,遇到以各种理由频繁索要财物等情形,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以免掉入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


原文链接:http://www.jsfy.gov.cn/article/1004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