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小巷里的“解铃人”

时间:2024-07-11 来源: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穿过晾满衣物的弄堂,踏上吱呀作响的楼梯,走过狭窄灰暗的过道,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法官王蓓蕾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的,穿梭在这座城市的“心脏”地带,于一户户旧改房屋间解纷。

  

  “王法官,我们街道的朱伯伯又到征收事务所来‘倒苦水’了,情绪比较激动,您有时间吗?”像平常一样,她的手机一早又涌入了十数条来自征收事务所、街道、居委会以及动迁居民的咨询求助电话、短信。

  

  “好的,您给他做个工作站调解预约,一会儿家里有人就行。”收到短信的王蓓蕾火急火燎地安排时间,工作中她一向是个急性子。半小时后,她走进了外滩街道某地块,给住在这里的朱伯伯上门做工作。

  

  “王法官,你来这么多次我是感动的。我搬出去可以,但之后租房的钱找谁要?我到底能不能拿到征收补偿利益?这些年我多苦啊……”一见面,朱伯伯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倒苦水”,诉说着他每次调解都要讲好几遍的故事。而王蓓蕾则又一次耐心地倾听朱伯伯的诉说,并时不时翻看、补充关于他的办案笔记,“多次住院”“缺乏子女照顾”“户口无法迁入”等关键词清晰地记录在册。

  

  原来,朱伯伯早年为了方便照顾身体不好的外婆,搬到了被征收房屋居住,但始终未将户口迁入。“上次上门后我们又跟征收事务所、居委会再次核实过,根据现有的征收补偿规定,由于户籍问题你确实很可能无法享受同住人待遇。”王蓓蕾并未迂回,直接向朱伯伯说明了相关法律政策规定及对他诉求的态度。

  

  “如果一开始就不能让当事人有一个准确的法律后果预判,那么后续的调解工作就很难有效开展。”这是王蓓蕾多年调解工作中形成的独到方法和经验。

  

  听到可能无法分得征收补偿款,朱伯伯又一次激动起来,被王蓓蕾适时打断,安抚道:“但上次我问你,你说和你舅舅一家达成过协议,协议这回找到了吗?”

  

  多年来主持共有纠纷案件调解,王蓓蕾面对的大多是缺乏诉讼能力、法律意识淡薄的老年当事人,“以和为贵”是目的,但为更好地保护当事人合法利益,王蓓蕾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提示、帮助大家寻找有用的证据。

  

  朱伯伯赶紧擦了把汗,翻出一张泛黄的协议,记载着舅舅一家曾同意分给朱伯伯80万元动迁款:“但这份协议是多年前签的,房价涨了这么多,我觉得我太吃亏了!”

  

  仔细看完协议,王蓓蕾思忖了片刻,心中迅速定下了对各方都更有利的方案。“我理解你,这么多年一下搬走多少会不甘心,但户籍在册是参与分配的基础。目前依协议来看,即使判决,法院也不会支持更高金额。舅舅出于亲情给你80万元补偿,也是蛮照顾了,再说这么多年,你不也在房子里一直住着嘛。”

  

  “真的吗?我是真的不甘心啊。”看到朱伯伯有所松动,开始认真考虑方案,王蓓蕾更细致地向朱伯伯介绍起这份协议的约束力,并告诉他现在的分配利益,法院可以出具调解书固定下来,保证强制执行力。

  

  “我们后续也会跟你舅舅和相关部门沟通好,确保动迁补偿尽快到位的。”走之前王蓓蕾再一次向朱伯伯保证道。

  

  之后在她多方联络下,朱伯伯一家各方、相关部门久违地又坐到了一起,在民事调解书上签了字。很快,朱伯伯一家终于顺利搬走了。

  

  这是王蓓蕾平凡的一天,她带领团队将普法宣传、业务培训、调解指导、纠纷化解等法律服务下沉至外滩小巷,高效便捷地化解基层矛盾,探索融入社会管理新型机制。


原文链接:https://sxgy.shanxify.gov.cn/article/detail/2024/07/id/802274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