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时代基层民警

时间:2024-06-13 来源:湖南省公安厅 作者:佚名

  

  《月光紧追不舍》是我的第三部小说集,2023年底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近日入围了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书中收录了我近几年创作发表的15部短篇小说,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和《长江文艺·好小说》等选刊转载,成书时几经打磨修改,愿表芹献。

  近些年来,我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有一个定位:紧紧围绕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的宏大主题,将主人公的活动场域锚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武陵山区,记录鲜亮真实的警民生活,书写新时代基层民警忠于职守、服务人民的感人故事,从而照见这片土地上的良善、信义与坚守。

  警察是一个被高度关注的群体。他们代表国家形象,牵引着人们殷殷的目光。然而,在普遍认知里,警察这一职业被蒙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人们往往看到的是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对他们职业生活中遭遇的无奈、困惑和尴尬无法透视,对他们内心深处的焦虑、痛苦和挣扎很难感同身受。作为警营中人,我有责任和义务触摸他们的灵魂深处,歌吟他们的生命万象,把生活中警察的庸常遭际和真实状貌告诉给读者——警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平凡人,他们就是你身边的朋友,就是你的兄弟姐妹。

  我从事公安宣传工作数十年,对基层民警的工作与生活日常有着真切的体验和近水楼台的资源优势。我以为从与社会接触的广度和深度来说,从探究人性心理的复杂性来说,公安工作是一扇很好的观察窗口和一座宝贵的文学富矿。所以,我把目光投向身边的战友,深情地赞美和讴歌他们,也企望为公安文学的繁荣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长期以来,我执念于此,无怨无悔。

  在书中,我塑造了各类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有因扎根山区、染上寒湿病的派出所所长谈何易、有被森林公安临时聘用的治安巡山员“花脸”、有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替战友挡子弹的“强局长”、有退休后仍奔走于山间协助民警调解村民矛盾纠纷的老伯、有只身当街抓捕抢夺嫌疑人的内勤女警那珍、有为抓捕盗窃嫌疑人而不幸牺牲的“疤”所长、有在失主不报案的情况下仍坚持抓获嫌疑人并挽回损失的网警“蓝捉影”……没有气势恢宏的大场景,没有故事情节的大起伏,也没有人物命运的大悲喜,我试图用这些基层民警的众生相和平凡英雄的工作史,为读者了解人民警察这一特殊群体打开一扇窗,展示新时代人民警察“维护公平正义、守护一方平安”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

  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在写作中,我尽量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基层,除了写出人间的烟火气,还想让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在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风能发电引发了边民的利益纷争,驻村民警怎么稳妥处理这一棘手难题?我驱车数日跨省采访,写成了《偷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警察不仅成为一个新兴警种,他们侦查破案的技术手段更是日新月异。然而,怎么用文学的形式呈现网警的神勇,对我来说是一种考验。我采访、请教、思考,写出了《网友蓝捉影》。类似这样的写作,让我的文本散发出与时代息息相通的本色馨香。

  我是一名土家族作家,出生在湘鄂交界的小山村,和家乡的土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血脉相连,情感相通,这也为我的文学创作增添了地域风情和民族底色,对边地少数民族生活的呈现也成为我写作中绕不开的话题。在我国新时期多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我既是亲历者,更是受益者。我深深体会到,文运与国运共进退、同兴衰;文学创作与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心相连、气相通。写作时,我把兴奋点和关注点没有放在那些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表象上,不刻意描绘那些所谓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不搞那种资料照搬式的民族知识堆砌和风俗介绍,而是把握主人公内在的、独特的精神气韵和贯穿于现实生活的民族传承,尽可能把对民族生活的表现与人物形象塑造有机融合,使民族文化叙事、地方性叙事和警察叙事融为一体。

  我以此书献给所有默默无闻的、未曾留名的基层工作者。

  【作者简介】

  刘少一,笔名少一,土家族,湖南省石门县公安局民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常德市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37届高研班学员,湖南“三百工程”文艺家,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看得见的声音》《绝招》《月光紧追不舍》多部,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曾获得2016《民族文学》年度奖、首届“中国土家族文学奖”、公安部第12届、13届金盾文学奖等奖项,入选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

  




原文链接:http://gat.hunan.gov.cn/gat/wsfc/xjwh/202406/t20240612_3332497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