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群众满意“司法供应链” 成都法院深化全链条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

时间:2024-04-20 来源: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从顺利完成全省首例跨国网上立案到全国首创司法释明中心,从探索示范诉讼机制到执行指挥中心实质化运行……

  过去的一年里,四川成都法院坚持借鉴跨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深入推进现代司法管理改革,探索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供应链”管理模式,取得积极成效。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郭彦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此基础上,成都中院提出了“司法供应链13711”新模型,第一个“1”指在探索深化行政区与司法区适度分离基础上,构建全域全景全链条式的“司法供应链”3.0版本;“3”指全面升级办案质效管理中心、办案服务保障中心、内外沟通协调中心“三大中心”;“7”是指“大司法区”全域建设需要关注的“七大环节”;第二个“1”指优化升级内设机构“大庭制+大部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压紧管理责任链条;第三个“1”指一个智慧法院支撑,打造以“天府蓉易诉”在线诉讼平台为核心的“智慧法院·成都模式”。

  “成都法院打造群众满意‘司法供应链’,是对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的全新尝试,也是‘人案矛盾’问题倒逼改革的必然选择。”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周洪波评价道。

  

  

  

  诉前

  01

  多元化解纠纷

  

  

  2022年6月13日,何某在互联网平台购买了某酒店促销套餐,后以该酒店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价等为由投诉举报,又因不服成华区市场监管局的处理,提起行政诉讼。

  成华区行政争议调处中心介入后,经耐心调解,酒店与何某达成和解,并制作《行政争议调处笔录》提交法庭。最终,何某撤回了对行政机关的起诉,争议得到实质性化解。

  截至目前,在成都市两级法院共同推动下,已覆盖全市建立了武侯区、“青彭金”、“温郫都崇”等17家党政、司法等多方协同的行政争议诉前调处中心。同时,成都在全省率先开展行政争议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工作,将大量行政争议在前端化解。

  此外,成都全域共建立了22个区(市)县级诉源治理中心、23家司法释明中心,配有251个特邀调解组织,2767名特邀调解员,为群众提供多元解纷需求。

  调解成功后,对方不履行怎么办?

   “成都法院对所有案件实行‘静默化监管’,并明确诉前调解工作标准,对诉前调解案件超过一个月调解期的,自动转立案,增强调、立、审衔接。”郭彦告诉记者。

  此外,针对诉前调解可能异化成为“蓄水池”问题,成都中院将该类案件纳入静默化流程监管,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立案工作的通知》,开展“诉前调”案件专项督察清理。

  

  

  

  立案

  02

  线上便捷办理

  

  

  近日,记者来到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法院,在法官乐潮蓉的指引下,体验了一把网上自助立案。记者用微信小程序实名登录“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点击“我要立案”,选择“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法院”“民事一审”,跳出的界面中需要上传的材料一目了然。

  乐潮蓉介绍说,法院受理后,“案号”以短信的方式推送给当事人。立案时,法院还将根据案件金额、性质、复杂程度等进行“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

  成都法院还自主研发上线“天府蓉易诉”在线诉讼平台。“从立案到执行全流程全环节均可线上办理,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和律师参与诉讼。”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主任施杰深有感触地说,成都法院积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不断探索适应司法责任制的权力运行机制,对内服务法官高效办案,对外服务群众便捷办事。

  2022年4月12日,金牛区法院受理了一起来自澳大利亚的跨国网上立案申请。赵女士长居澳大利亚,因疫情防控等原因,无法回国处理起诉离婚事宜,委托国内律师代理立案申请。

  法院工作人员发现赵女士的立案材料缺少委托手续,本着便利当事人的原则,告知其可选择跨境网上立案的视频代理见证功能实现跨境网上立案。考虑到当事人及受委托律师对视频见证流程不熟悉,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进行了指导。

  最终,这起全省首例跨国网上立案顺利完成。

  

  

  

  庭审

  03

  发挥示范作用

  

  

  审理一起案件,一揽子解决48起纠纷。这得益于成都法院构建的示范诉讼机制。

  张女士等48人与成都某地产公司签订购买车位合同并支付全款后,却得知无法办理过户手续取得车位,于是便向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天府新区法院经研判决定适用示范性诉讼快速审理机制,承办法官选取其中一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件优先审理,并结合示范案件向其余案件当事人释法明理。

  “我们的情况都一样,愿意比照法院的判决来调解,这样既公平,也省时省事。”张女士及其他原告与被告快速达成调解,并对如此高效便捷的做法大加赞赏。

  示范诉讼机制是指在审理涉物业、商品房预售等民商事群体性纠纷中,选取具有共通事实和法律争议焦点的代表性案件进行先行审理、先行裁判,通过发挥示范案件的指引作用,为其他案件提供事实查明和法律适用的裁判参考,以妥善、高效处理群体性纠纷。

  此外,记者了解到,成都中院98%以上的案件实现了合议庭或独任法官自主审理、自主评议、自主裁判、自主签发、自主管理。“以前,一份判决书要层层签字,耗费时间和精力,也助长了法官的依赖心理。现在,办案效率大幅提高,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心、荣誉感。”入额法官李婧杰如是说。

  成都中院还率先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3+1”诉讼制度改革,推进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探索“大庭制+大部制+专业化+扁平化”内设机构改革运行模式,开展民事庭审优质化、行政诉讼优化审、执行“一体化”改革工作,实现案件审判质量和诉讼公正的稳步长效提升。

  “司法责任制改革以来,成都法院紧紧围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坚持放权法官、服务法官、管理法官一体推进,从运行机制、资源调配、智慧管理等方面探索创新、深挖潜力,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基层法院司法办案需求的权力制约监督管理模式。”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左卫民评价说。

  

  

  

  执行

  04

  啃下“硬骨头”

  

  

  2022年11月24日清晨5时45分,成都中院40余名干警在院内集结,驱车奔赴大邑县晋原镇开展“执行攻坚战”。

  位于晋原镇西门的一处土地使用权4000平方米及其2948.28平方米的地上建筑物,被非法占用的案外人长期阻挠交付,在穷尽执行异议、执行异议之诉等诉讼程序均不被支持后,案外人仍拒不履行向申请执行人交付腾退的义务。

  最终,经过3小时腾退行动,屋内物品全部被搬运至安置房,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顺利交付申请执行人。

  这是四川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实质化运行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四川法院创新迭代“三统三分、三区六化”执行指挥中心实质化运行模式,让执行指挥中心成为执行工作的最强“大脑”,全面提升执行工作体系和执行能力现代化水平,为迈向“切实解决执行难”提供强力保障。

  与此同时,四川法院配套建立《执行指挥中心分级分类管理暂行规定》等26个制度,创设指挥长令、提示函、督办函等中观机制;编制“二十四职责”《岗位操作手册》的微观操作方法,有力规范、提升执行工作。

  

  

  

  释法

  05

  实现案结事了

  

  

  因迟迟要不到拖欠的工资,2022年1月,陈某等21名农民工将包工头董某和某工程公司起诉至武侯区人民法院。法院依法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开庭审理了这21起案件,并于同年3月24日判决董某向农民工支付14万余元劳务费,某工程公司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某工程公司不服,提出陈某等人之前承诺过后续欠款与该公司无关,并签有承诺书。为此,该系列案承办法官在司法释明中心采用执前督促措施,进行答疑,释明相关法律规定,指出陈某等人的承诺书排除了农民工的主要权利,不能代表其真实意思表示,不具有法律效力。

  同时,承办法官还释明了强制执行与自动履行的区别,并向某工程公司送达《督促履行通知书》,督促其自动履行。某工程公司当即表示愿意履行,之后再依法向董某追偿。

  

  

  据了解,司法释明中心既是成都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理念,落实“为群众办实事”的创新举措,也是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诉源治理和法院内部“衍生案件”治理的重要抓手,属全国首创。

  

  

  目前,成都全市法院已全部建成司法释明中心,2022年4月13日成都中院印发《关于构建全流程司法释明机制 推动全市法院司法释明中心有效运行的指导意见》,总结提炼出一套符合成都实际、具有成都特色、起到释明实效的司法释明工作机制。全流程司法释明机制覆盖诉讼全链条,涵盖诉前引导、诉中辅导、诉后疏导、法治宣传四大功能。

  “成都法院在全市统一构建司法释明中心,并实质开展司法释明,切实起到促进司法公开、助推诉源治理,实现法院内部‘衍生案件’全链条治理的作用。”郭彦表示,从源头上减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以及上诉、申诉、申请执行等“衍生案件”数量,实现司法释明与诉源治理、“衍生案件”治理的深度融合,推动全市法院受理案件数下降至合理区间。

  


原文链接:http://scfy.scssfw.gov.cn/article/detail/2023/03/id/721545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