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代表崔赣:扎根乡村法庭二十一年的“好男人”

时间:2024-04-20 来源: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后来成为一名法官,他豪情万丈的潇洒性格和明断是非的威严形象让孩童时代的崔赣心向往之,立志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可惜的是,在崔赣毕业前夕,父亲因为意外去世,没能看见儿子穿上法袍的样子。

  

  如今,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湘潭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崔赣身上有了许多荣耀,但他始终坚守着最初的信念,扎根于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散发光和热。

  

  法官的样子:小法庭有大作为

  

  同事们评价崔赣“不要看他高高大大,说话和气得很。”这也是记者见到他的第一印象。1998年,崔赣进入湘潭县法院河口人民法庭工作,此后在基层法庭一待就是21年。

  

  刚到法庭工作,崔赣便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场面,比如夫妻二人说着说着动起手来;一人追着另一人满院子跑;有人冲着对方撒泥巴……摆放在崔赣面前的问题,可能是某位村民怀疑邻居偷了自己家两只鸡,可能是老公被老婆揍了一顿后来法庭找人谈心……

  

  面对乡村老百姓,基层法庭没有多少大案要案,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纠纷。这一度也让崔赣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当初进入法院工作,是因为父亲的形象——作为一名刑事法官,在威严的审判台上,有力打击犯罪分子。眼前的职业现状,却给崔赣浇了盆凉水。

  

  但这样的怀疑很快就被打消了。“每一次裁断纷争后,当事人的赞美让我像喝了蜜一样,心里甜呀。”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激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力量,这种力量慢慢积蓄,填补了崔赣内心的迷茫,他认识到,自己在小法庭也可以发挥出大作用。

  

  21年的人民法庭工作经历,让崔赣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特别是对于民事案件的调解工作,他有了自己的心得。

  

  “基层法庭最常见的案子是婚姻纠纷,往往不是一纸判决能解决的问题,必须让当事人‘顺’一口气。”他认为法官最重要的是“倾听”,不要企图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直白、生硬地灌输给当事人,只有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为人性格、社会背景、人际关系,知晓他们的思维方式,才能做好调解工作。

  

  崔赣说道:“基层法庭虽然不能包治百病,但法官能用最大的诚意和最大的包容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

  

  

  

  百年的好事:圆了老人最后的梦

  

  2016年,一件尘封多年的赡养纠纷案件重新摆到了崔赣的办公桌上,原告是年逾九十的冯奶奶,与小儿子居住在一起。由于大儿子多年来与家人们均有摩擦,形成积怨,虽然住所距离母亲只有两百米的距离,却八年未曾探望,也未按原来的调解协议支付赡养费。

  通过强制执行,崔赣将赡养费交到了老人手上。老人由于年事已高,眼神已有些呆滞,但依然询问着大儿子的现状。

  

  

  “您想大儿子吗?”崔赣问道。

  

  “想咧。”老人回答。

  

  

  看到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崔赣决心要弥合这一家人的破碎关系。当地村干部知道后,对他说道:“他们家的事很多年了,太复杂,不好解决。如果你做成了,那可是个百年的大好事。”

  

  正值严冬,崔赣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七次上门做大儿子的工作,并从他的朋友、妻子、外地的儿女入手,动员一切力量进行调解。在一次和大儿子的交谈中,崔赣说:“百善孝为先,老娘年纪这么大了,你就想想,如果她百年之后,你不去尽孝,还能在这个村子里过下去吗?周围的人又会怎么看你呢?”

  

  在这次登门后,大儿子终于来到病床前,呼唤了八年来的第一声“妈”,兄弟姐妹也相拥而泣。半年后,老人去世了,儿女们聚在一起地送了她最后一程,圆了老人最后的梦。

  

  白了的头发:理想的人生状态

  

  2019年5月,崔赣转岗刑事审判工作,成为湘潭县法院刑庭庭长。刚走马上任,他便审理了一起牵涉全国30个省,1500多个分支机构,10万余人参与,涉案金额高达60多亿元的特大传销集团案。

  

  由于卷宗多达3700多册,湘潭县法院会议室临时成为了他的办公地。大家将会议室的桌椅全部搬了出去,一箱箱案卷堆满了整间屋子,只留下了一个人能坐下的空地。

  

  有人劝崔赣,刚接手刑事审判工作,不用主动扛下这个重担,可以让自己慢慢适应。但崔赣回道:“这个案子不搞,我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机会磨练自己,证明自己?”

  

  

  面对复杂的案情,他一头扎进了案卷和法条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通过四次庭前会议充分梳理出争议焦点,解决了冗长繁琐的程序问题,精心制定出应对预案。在开庭过程中,他顶住压力,带领审判团队进行了两天两夜的鏖战,提前开完庭,圆满完成了开庭任务。

  

  转岗刑庭后,崔赣更忙了,也更累了。湘潭县法院立案速裁庭法官助理张清与崔赣是老同事,一次在食堂用餐,崔赣坐在张清对面的椅子上吃饭,张清一抬头,突然发现这位曾经年轻帅气、意气风发的老同事已有了满头白发。

  

  她心里一酸,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人群中,审判台上,你超然独立,不怒自威,而当我靠近,却发现,神采奕奕如你,两鬓的微霜,已清晰可辨。去往公义的路上,自有难言的艰辛,猝不及防的白发,是付出的辛劳,更是法官真实的样子。”

  

  这样的白发,崔赣的妻子刘芳也看在眼里。她打笑道:“我现在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就是装修房子时将书房和主卧设计成了一个套间,没有隔断。”有时候,她和孩子从睡梦中迷迷糊糊地醒来,书房的灯还是亮着,看看时钟,有时是凌晨两点,有时是凌晨四点……

  

  “他很珍惜家庭时光,每天下班回家首先会陪伴两个孩子,还会帮忙做做家务,等两个孩子睡觉后再开始加班工作。”说到这里,刘芳有些哽咽:“他就是对身边的人太好了,希望付出自己的所有,因此会委屈自己。”

  

  如今,崔赣的“好男人”形象在全院有口皆碑,大家觉得他有着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工作上有满足感,家庭关系和睦幸福”。

  

  湘莲的故土:建在庭上的党支部

  

  距离湘潭县法院一个小时的车程,穿过田间小路,迎着两旁漫天绿伞的荷塘,便抵达了素有“湘莲之乡“美誉的花石镇。2011年,崔赣调任花石人民法庭庭长,在这个蓝天白云、有山、有水、有狗的乡村法庭,工作、生活了八年。“花石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所有的荣誉都来于这儿。”他说。

  2018年3月,全省首个建在庭上的党支部在花石法庭成立,这是一个只有三人的党支部,崔赣任党支部书记。他认为“必须要有党建工作的引领,人民法庭的工作才能走实、走深、走远。”

  花石镇是全国最大的湘莲生产基地和莲籽贸易集散中心,是名副其实的“湘莲之乡”。针对湘莲贸易纠纷频发,崔赣曾经向当地党委政府和花石湘莲协会提出了规范交易习惯、建立诚信及质量档案、联合调处纠纷等五点司法建议,最大程度保障了莲户们的经济权益。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崔赣希望将基层的民情、民意带到北京,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他撰写了一篇关于人民法庭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为了让这篇报告内容详实,表达人民心声,他多方走访调研。9月27日的午后,崔赣来到花石镇马垅村支部委员会办公室,就调研报告征求村干部和村民们的意见建议。

  

  “只做湘莲的初期加工不能带动一方经济,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品牌,生产深加工特色的产品。”

  

  “十年来,乡村环境治理取得很大成效,但现在让村民们每家每户上缴保洁费用很困难。”

  

  “乡村振兴首先是要人才振兴,如何能让乡村留住人才?应该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崔赣时不时地作出回应,仔细记下村民们的每一句话。

  

  

  

  对于崔赣而言,如何做好一名党代表,履好职,是他一直在思索的事情,“在基层努力工作的人有很多很多,我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我会做好自己该做的,走好每一步。”马上赴京参会,他笑道:“这几天,一定将自己打扮好,保持最激昂的情绪。”

  

  “一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荷花深处,净土之上,崔赣一直追寻着司法为民的理想,这是他最初的选择,也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原文链接:http://hngy.hunan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3/01/id/709449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