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奥琳:时光与数据“比对碰撞”
陈奥琳,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上海检察大数据中心)检察官,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案件管理业务标兵,曾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市级机关青年岗位能手,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背后蕴含了检察机关依法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的理念,要用数据为法律监督插上科技‘翅膀’。”近日,在上海市检察院举行的一场法律沙龙上,该院案件管理办公室、上海检察大数据中心的陈奥琳正分享着自己对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思考和看法。
从检12载,陈奥琳秉持着对法律的热爱、对公平的执着和对真理的追求,经历了从基层检察院到省级检察院,从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到案件管理部门,从案件评查、数据分析再到数字检察的多次“转型”,把最美丽的青春年华融入她最热爱的检察事业。
干一行就要钻一行
规范司法行为永远在路上
2015年,陈奥琳遇到了检察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
彼时,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为期一年的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在静安区检察院工作刚满4年的她被借调至市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工作的领域从民事行政检察扩展至整个司法领域,如何调整心态、提高工作能力?
“核心就是保持学习的能力和对未知的好奇心,不断挑战自我!”在陈奥琳看来,工作在变,内核不变。其间,她迎难而上、大胆创新,不断打磨“精品”,由她制作的《上海检察机关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推进表》获最高检采纳并在全国推广。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她和团队率先起草上海检察机关关于案件分配流转的规定及轮案规则指导意见,为该市检察机关落实司法责任制、规范司法行为、提升司法公信力贡献智慧。
“办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案件评查是否也需要有规范化标准,让评查工作更有依据和信服力?”2016年,陈奥琳和团队成员共同着手研发上海检察机关案件质量评查系统。
那是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信息化工作。从一页一页地绘制系统界面草图到一条一条地编写数据抓取规则,为了评查工作的完整性,陈奥琳翻阅法条、逐一论证、数易其稿,最终制定了上海检察机关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实施细则及评查标准,为全市检察机关案件质量评查工作提供了指引,也为全国检察机关案件质量评查提供了“上海样板”。
“案件质量是检察办案的生命线。作为案件质量的‘质检员’,守护好这条生命线,是我们案管人的责任与担当。”陈奥琳如是说。
通报值设置、定义取值、数据采集……自最高检提出案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来,她经常利用下班、周末时间,参与最高检案件质量评价指标的相关工作。陈奥琳说,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可以关乎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科学评价。每一次挑灯夜战,都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生动践行。
钻一行更要精一行
用数据分析为检察工作赋能
2017年,上海市检察院成立检察大数据中心,陈奥琳调至市检察院,她的工作再次发生转变。
因对信息化工作的熟悉,她开始对数据质量进行日常监管,并基于数据定期对检察业务进行分析研判、撰写报告、服务决策,主动将监管向前延伸。
一次,她在分析全市范围内判处管制刑案件情况时敏锐发现,上海某区一被告人于2014年12月因贩卖毒品罪被法院判处管制八个月;于2013年4月因盗窃罪被法院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三个月。然而,2018年法院生效判决却未载明该被告人的任何前科情况,导致判决遗漏了被告人毒品再犯法定从重处罚情节和盗窃犯罪前科的酌定从重处罚情节。她主动将该监督线索移送区检察院,推动其制发《刑事再审检察建议书》,最终,法院依法对原判决予以纠正。
作为上海市检察院数字检察专业化办案团队的核心成员,她并不满足于个案办理,还在思考未来的法律监督要如何从个案监管向类案监督、数字化监督拓展。
为解决司法实务中“一人多案”带来的重复受理和遗漏前科等问题,陈奥琳和团队不断优化数据比对规则,牵头研发了受理查重和前科推送数据模型,通过开展遗漏前科数据专项监督主动发现线索39条,移送办理监督案件10件。
“没有数据或者基于错误数据作出的决策就像是沙上之塔,经不起推敲。”陈奥琳说,她的工作就是对内服务各项决策、对外回应社会关切。
十年磨一剑。从2017年上海市第一届案件管理业务能手到2020年全国第二届案件管理业务标兵,陈奥琳的岗位在变,但她对业务的精益求精和对职责的孜孜恪守始终如一,虽不似站在公诉席上那么正气凛然,但也是内有乾坤、别有滋味。
精一行还要通一行
从数据分析“小白”到数字检察骨干
2021年,作为上海检察大数据中心的初创成员,陈奥琳逐渐从一名数据分析“小白”成长为团队骨干。
她不仅主笔撰写了食药类案件等专题类数据分析报告,还撰写全市“案-件比”情况、刑事检察办案效率分析等40余篇综合类数据分析报告。正如她在文章中写道,“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新的石油,是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自最高检提出数字检察战略以来,成为一名“讲政治、精业务、懂数字”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她不懈努力的方向。
作为上海检察大数据中心业务总策划,陈奥琳全程参与上海数字检察建设的萌发、启动和实践。她深入思考,率先实践,和团队打造上海数字检察全景平台,参与起草上海数字检察三年规划,并组织撰写了几十万字的业务需求报告。
“顶层设计过程中,我们以‘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为导向,做实全市三级检察机关一体化、整体性规划,着力构建‘身份全映射、业务全覆盖、流程全贯通、数据全共享’的上海数字检察‘一张网’。”据陈奥琳介绍,她和团队围绕一线办案中最急需、最迫切的在线办案需求,探索通过项目化方式打造“四大检察”各类线上办案应用场景。她们从案发量第一的危险驾驶类案件切入,自行研发了危险驾驶智能辅助办案模型,对2020年以来近1.5万份起诉书、不起诉书、判决书等数据进行结构化治理。检察官在阅卷时记录下犯罪嫌疑人血液中酒精含量、驾驶车辆情况、是否发生事故、如何到案等情况,系统就会精准推送同类案件诉与不诉的比例、起诉时的量刑建议等;案件判决后,还能辅助检察官对诉判情况进行全要素比对并提示监督点。这些结构化数据,也能让检察机关直观、全面地掌握全市危险驾驶类案件的高发时间、高发区域、高发路段等,为溯源治理提供抓手。
陈奥琳参与了上海市检察机关十余个数字化项目的研发应用,和团队成员主持研发、指导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70余个,发现监督线索1000余条,监督成案600余件。
“检察业务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要我们培养更多具备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和法律实践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上海检察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训班的实训导师,陈奥琳热心分享,悉心带教,不仅在课上向全市检察官分享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的思路方法,还常和学员们一同探索检察业务数据内部共享、外部数据引入碰撞等数字化办案思维,得到大家一致好评。此外,她还不断总结业务数据分析的具体路径,撰写理论文章,并走出上海,在长三角数字检察培训班上介绍上海数字检察的思考与做法,与全国数字检察同仁交流实践经验,分享上海智慧。
“择一事,终一生。精一行就矢志追求。”陈奥琳说,她追求的是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追求的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记者江苏烨 通讯员潘志凡)
原文链接:https://www.spp.gov.cn/spp/xjym/202402/t20240228_64540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