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理城市古建需“量体裁衣”

时间:2024-01-13 来源:新疆平安网 作者:佚名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近日印发古建保护利用相关规程,提出针对古建具体情况,分五类采取不同保护措施。

  一砖一瓦皆故事、一步一景显文脉。北京历史底蕴深厚,文物古建众多,全市登记在册的文物保护单位就达300余处,未入册的名人旧居、历史遗迹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年,本市重新制定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同时明确“保护前提下注重灵活利用”的导向,核心就是“不负历史馈赠”,因地制宜精细打理。

  文物古建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精心保护是必须的,但究竟什么才是好的保护?活起来、用起来、火起来,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内涵,可能是更好的破题方向。在这方面,出圈案例不少。老皇城守卫哨所化身24小时不打烊的“深夜书房”,雁翅楼书店为广大市民提供新的精神栖息地;泰安里海派风格的老建筑变身文化艺术中心,让大家身在北京也能感受“老上海”风情……古建“+书店”“+艺术”“+咖啡”,相得益彰的跨界混搭,既探索出古建活化利用的新路径,也让传统京味儿潮起来。

  古建利用创意不少,却也不见得搞啥都能火。不同于其他建筑工程,每一幢古建都是一段“独家记忆”,活化利用必须尊重其自身特点,拿出绣花功夫“量体裁衣”。假如“一刀切”叠加商业,“一阵风”复建还原,那开发后的古建极易泯然于众不说,原有风貌底蕴也会受损。散落北京街巷中的历史建筑时间跨度超长,承载功能多样,是原汁原味的再现还是功能迭代的巧变,需要用心挖掘、提炼特色,在契合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多做文章。

  古建活化并非易事,面临流程报批、资金投入、投资回报等等现实问题。在明确保护利用边界的基础上,开动脑筋、积极扶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方能更可持续地为沧桑砖瓦注入生机。

  


原文链接:http://www.xjpeace.cn/content/2024-01/12/content_5055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