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愚公志 使出移山劲

时间:2023-11-23 来源:宁夏纪委监察网 作者:佚名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拙、守拙是一大特点。“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说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和对质朴的追求。实践证明,做人尚拙、做事守拙,以拙求卓、以拙求进,往往是人生成功、事业辉煌的基础。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其实,笨劲一点也不笨,它是抱朴守拙、是恬静自然、是静水深流,彰显的是厚积薄发的进取精神,展现的是滴水穿石的踏实态度,体现的是宁静致远的人生智慧。很多时候,貌似“愚蠢”的苦功夫、笨功夫却更为牢靠。抄写,是实打实的笨功夫,但在许多饱学之士看来却是巧功夫、真功夫。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幼时家贫,无书可读。怎么办?一个字,抄。“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一旦立下愚公志,就当使出移山劲,下足笨功夫,如是,则距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近。曾国藩天资平平,但最终却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究其缘由,舍得下笨功夫是很重要的一条。研究学问,他“读书不二”,一句不通,不读下句;领兵打仗,他“结硬寨,打呆仗”,下笨功夫挖战壕、筑城墙。当然,强调多下笨功夫,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讲科学性。相反,越是注重下笨功夫,越需要讲科学性。笨功夫下得多了,实践经验丰富了,自然就能悟出新门道,拿出巧办法。

  所有的光芒万丈背后,都暗藏着扎实的笨功夫、苦功夫。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的华罗庚,20世纪60年代在为青少年写的《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一书作序时,曾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所思所悟写诗一首:“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红学大家冯其庸回忆他对《红楼梦》抄本的校订历程时这样写道,“研究庚辰本,我用最笨的方式。我用各个本子跟庚辰本来对,一句一句对。”

  非凡多从愚处来。记得之前在电视上看过一档杂技节目,演员们惊险的动作扣人心弦,娴熟的表演酣畅淋漓。在随后的现场采访中,当主持人问到如何练就这么高难度的技艺时,一位小伙子气喘吁吁地说:“其实就是笨办法,一步一步地反复练习。刚开始用的都是拙劲,后来熟能生巧,慢慢地就变成巧劲了。”话语朴素平实,发人深省。肯用“拙劲”、生出“巧劲”,终将无事不成。

  没有胜利可以唾手可得,没有成功可以轻而易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是读书求学之拙,许多人正是用这样的笨功夫,实现了学业的提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干事创业之拙,许多人正是靠着这样的苦功夫,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新时代新征程,无论是读书求学,还是干事创业,都需悟透愚与智、拙与巧的辩证法,始终保持几分“愚劲”和“拙气”,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不畏难、不止步,潜心谋事、久久为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王李彬)


原文链接:http://www.nxjjjc.gov.cn/xbnxjw/lzjy/lzsp/202311/t20231122_7981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