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社区联动共建 实现诉讼服务全覆盖
想找法官咨询问题,去哪儿找?想旁听庭审学学法,能实现吗?矛盾长期解决不了,该怎么办?
“红桥区法院推行的下沉+融合‘3+N’模式,实现了多种形式联动共建,以上问题都能解决。”红桥区法院研究室主任王飞介绍说。所谓“3+N”,“3”是指巡回审判、巡回法庭、法官工作站,“N”是指街道、社区、行业等主体。在“3+N”模式下,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法官工作站实现“全区覆盖”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红桥区和苑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法官工作站,值班法官贺长滨正在调解一起家庭纠纷。
居民王大娘的儿子去年因意外去世,王大娘和儿媳妇之间矛盾渐起。居委会和司法所进行过调解,将王大娘儿子遗留的银行存款进行了分配,但对于其名下一套房屋的归属,双方争执不下。
贺长滨在此前调解的基础上,向双方讲解了继承法相关规定、诉讼风险、需要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等,并从亲情角度进行劝导,最终使婆媳二人重归于好。调解员现场出具了人民调解协议书,法官对内容进行了司法确认。
红桥区法院依托街道、社区、综治中心、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相关部门,设立巡回法庭或法官工作站,确保每个街道至少对接一个服务站点,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
目前,该院已挂牌成立10个法官工作站,实现了“全区覆盖”。与此同时,该院还积极融入综治网格平台,建立协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调处、诉讼辅导、文书送达、调查勘验等方面的合作,做到“社区吹哨,法官报到”。
资深法官派驻社区现场“说法”
10个法官工作站,法官从哪来?“其实,这个问题在‘棚改三年清零’工作时就遇到过。”王飞说,当时,红桥区法院探索在全市最大棚户改造区设立“派出法庭”,选派了4名熟悉征收政策、审执经验丰富的法院干警驻守法庭。这4名法院干警帮助居民快速调解涉及析产、确权等纠纷400余件,累计接待群众咨询来访8600余人次,帮助指导上千名群众解决了家庭矛盾。
在此基础上,该院挑选了9名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建立专职调解队伍,采取定期派驻与预约安排相结合的方式,提早介入、化解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为社区群众解决法律问题。
今年58岁的贺长滨是红桥区法院告申庭副庭长,从棚改工作时起,她就一直被“派驻”在社区,群众亲切地叫她“贺姐”。“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我们这些岁数大的法官虽然精力比不了年轻人,但是我们熟悉当地情况,办案尺度、技巧拿捏得比较准。年纪大、阅历丰富,遇到事儿了,给群众掰开揉碎了讲,群众也更信服。”贺长滨说。
今年上半年,这些派驻法官在助力疫情防控的同时开展“诉源治理”,对1544件案件进行诉前调解,司法确认188件,接待群众咨询240余人次,解决解答各类问题86个,协助立案5件。
为确保社区值守的法官实现人员良性运转,红桥区法院还与区司法局协调合作,将优秀的退休法官通过程序转变为司法局的人民调解员,参与派出法庭工作,从而保证工作的延续性。
“现在开庭!”在庄严的国徽下,审判员手握法槌,原告、被告分列两侧,小小的会议室里坐满了旁听的社区居民……近日,南头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一场巡回审判。
该案案情并不复杂,张大爷骑着电动车与王某驾驶的轿车在道路上发生剐蹭,造成张大爷腰椎骨折。双方就赔偿金额协商不成,张大爷便将事故责任人和保险公司告上了法庭。
与以往不同的是,案件庭审地点选在了社区。“通过社区巡回审判这种方式,普及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引导群众形成良好法治意识。”法官杨雪告诉记者。
庭审结束后,旁听的居民表示,这样的庭审“接地气”,让大家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了解交通道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也有群众提出疑问:“什么样的案子才能在社区里开庭审判?”
“一般是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比如家事纠纷、相邻关系纠纷、小额债务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等。我们专门下发了文件,要求各业务庭通过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宣判、就地释明的方式,使社区巡回审判成为释法明理的生动法治公开课。”王飞说。
除此之外,该院还针对特定类型的纠纷设立了派出法庭。比如在绮水苑、洪湖里、和苑社区分别设立的3个“家事社区法庭”,在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设立的“劳动争议巡回法庭”,在新佳园东里设立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庭”以及在丁字沽街设立的“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等,让群众能更直观地感受法庭氛围,引导群众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习惯。
原文链接:http://www.tjcaw.gov.cn/zz/shgl/tjcaw-iivhvpwy87836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