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省科技厅纪检监察组:调研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 放权赋能

时间:2023-09-28 来源:四川省监察委员会 作者:佚名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经费使用采取“科研经费要按照预算要求来使用”的预算制。近年来,四川实施了两轮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核心是项目不做预算,负责人在承诺遵守科研伦理道德和作风学风诚信要求、经费全部用于与本项目研究工作相关支出的基础上,自主决定项目经费使用。四川农业大学等12所高校、四川省水利科研院等5家科研院所纳入试点单位。

  以“包干制”为核心,四川正大力推进财政科研经费政策改革。“包干制”试点情况如何?改革的措施是否落地落实?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时,在省纪委监委第一纪检监察室的指导下,科技厅联合驻科技厅纪检监察组、财政厅、审计厅、教育厅等组成联合调研组,于近日走进四川农业大学开展解剖式调研,对当前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进行复盘剖析,总结经验做法,同时坚持问题导向、边学边改,收获了积极的反馈,也发现了新问题。

  

  科技厅一行在四川农业大学开展省级财政科研经费改革落实情况督导调研。

  看落实:“包干制”起到效果了吗?

  “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在过去“预算制”科研经费管理下,科研人员申请项目时要同时编制项目预算表,需要把未来一年甚至几年的事情安排明白。

  四川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静举例,每年实验室的科研经费过千万,在申报项目的时候,甚至要精确到用多少试剂,“有个项目试剂的经费用超了,我就只有用其他项目的人员经费来补。”王静说,当时很大的精力要放在写研究方向、计划等方面,白天忙着试验,晚上熬夜做预算是科研人员的家常便饭。

  “包干制”帮他们减轻了这项负担。在四川农业大学,项目科研经费梯级“包干”,其中,5万以内的经费,可由课题组长来签字确认,无需再报预算流程,不同的费用金额分别对应学院院长、分管校领导和校长,既体现“放”,也强化“管”,让经费“放得下”“用得好”。

  “我们推行‘包干制’的时候,也在打鼓,最担心的是经费异常增长。”没等科技厅有关负责同志说完,四川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处处长曾维忠脱口而出:“这个问题我们也很关心。”

  在实际运行中,曾维忠发现,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中更加审慎,有些科研人员甚至不提绩效,将节余资金继续用于后续研究中,创新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数据显示,相较预算制,四川农业大学项目管理费金额降低28.6%,直接经费提高10.6%,绩效支出仅上涨0.3。“包干制”试点以来,学校累计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包干制”试点项目35项,立项经费590万元,目前到期已通过验收、待验收项目达100%,无逾期未验收情况,没有出现人员绩效和劳务费比例过高的问题。

  查问题:科研经费管理还有束缚吗?

  “包干制”解决的是科研经费怎么使用的问题,但经费用在哪儿?时不时还会还困扰一线的科研人员。

  前不久,四川农业大学的一个科研项目,被检查组认定为“资金使用超标准超范围”,寻找原因,竟然出在两把剪刀上。剪刀是生活物资,不能算作科研支出,但该项目是园艺方面的研究,剪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两把剪刀,可能会让科研人员寒了心。”曾维忠说,作为农业院校,许多科研项目连着田间地头,科学家在泥土里搞研究,类似剪刀这种“超范围”支出项目还有很多,希望项目审查更多考虑实际情况。

  同样困惑的还有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汪为,作为农业大学的社科研究学者,他们团队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农民,经常走村入户调查,有时候需要住在农民家中,有时候要给引导的村民一定服务费,这部分开支开不了发票,没办法作为科研经费管理。“有时候为了一张发票,我们只能舍近求远去乡镇或者县城居住,一来一回反而耽误了时间。”他希望,针对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出台更多灵活政策,让科研人员后顾之忧再少一点。

  “这些问题我们回去好好研究,举一反三,梳理一批共性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联合调研组表示,下一步将推动纪检、科技、财政、审计、教育等部门联动,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一方面针对问题研究解决措施,另一方面做好管理服务,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进一步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放权赋能,不断释放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原文链接:http://www.scjc.gov.cn/scjc/dfzf/2023/9/21/0c601620e8114729a2f40b18a0dba7fb.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