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勘专家”到机制设计师 在刑侦事业的道路上常冉永不满足

时间:2023-09-13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佚名

  

  今年37岁的常冉,201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七支队六中队中队长,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2次;被评为全国刑事技术青年人才、全国指纹检验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足迹鉴定能力验证专家;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刑事技术攻关创新大赛金奖;曾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公安部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2项,申报个人专利1项。2023年第二季“北京榜样•最美警察”评选中,他光荣上榜。

  “只有足够优秀,才有底气加入”

  刑警常冉的故事,始于2005年的夏天。那时的常冉被中国刑警学院刑事技术专业录取。

  

  “专业课老师深入浅出地讲案例,许许多多刑事技术专家抽丝剥茧伸张正义的故事,让我爱上了这一门学科。”常冉承认,抽丝剥茧的分析,锲而不舍的追求,照耀他的不仅仅是科学的真理之光,还有来自于身上这身警服的使命与担当。

  第一次产生“野心”,是在2008年。说起这个,常冉的脸上浮现出无法掩饰的向往:“当时我们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安保志愿服务工作,和北京民警有了深度的接触,那种敬业、专注的精神,深深吸引了我,我想加入这支队伍。”

  “去考研!只有足够优秀,才有底气加入。”这是常冉给自己设下的目标,他奋力地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继续深造。

  三年的研究生,常冉用努力证明了自己,在此期间,他担任了历年邀请外国专家教学授课的“引智计划”刑事技术专业翻译,让他有了更加宽广的视野。

  “如果说本科是教给我基本的知识,那么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触碰自己的能力边界的过程,这段经历让我懂得:能力没有边际,梦想并非遥不可及!”毫无悬念,优秀的常冉毕业后,被优中选优,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痕迹勘查室工作。

  这个走出过许多国家级刑事技术领域专家的部门,最宝贵的财富,不是精良的检验设备,而是一代又一代刑侦人从无数次案件里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和在不断求索过程中形成的执着精神。

  一次,常冉跟着主勘民警去勘查一个火灾现场。即便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心理准备,但还是傻了眼:“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场地,原本的装修精致的店面被烧得只剩下乌黑的框架,完全不知道从哪下手。”

  在常冉的回忆里,那一天格外地冷,寒风把难言的焦味灌到常冉的鼻子里,几次都让他鼻涕眼泪直流。

  常冉时不时将目光投向主勘民警,“案件现场的恶劣条件,仿佛根本影响不到他,他的专注和心无旁骛,震撼了我。”

  查找小小起火点的工作,就这样持续了三天。“尽管最终确认这是一次电器短路导致的失火,却让我看到了理论与现实的差别,看到了刑侦专家们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执着的光!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更多了许多层内涵。”

  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大量的现场勘查,大量的工作实践,常冉不断给自己加量加码,并在身边师傅的言传身教下飞速地成长。

  “见过的现场多了,经验和能力也就多了”

  2014年,常冉遇到了另一起让他至今难忘的案子。

  一位母亲报警称多日联系不上自己的女儿,经过调查,警方迅速把疑点锁定在曾经疯狂追求该女孩的一名男子身上,并在该男子的卧室墙面上发现了一枚与女孩DNA匹配的血滴。

  

  常冉赶到了现场,他盯着那枚血滴,无比渴望想要从中了解真相:“这枚血滴在那时的我的眼中,能够传达的信息实在太少了,要是能知道它是怎么被弄到墙上的就好了……”

  常冉迅速在脑海里搜索所学,忽然灵光一闪:“我从前从一本刑事技术期刊上看到过一门技术,通过血迹来还原现场。”

  这是一个很冷门的专业,国内很少有人研究,常冉不得不跑去联系外国的专家。

  几经周折,通过血滴侦查员们最终找到了女孩的遗体,并迅速将凶手绳之以法。

  “我当时就想,我要学这个,我想要成为这项技术的拥有者!”常冉有了新的“野心”。

  常冉经过不断的学习努力,申请到公派留学资格,去学习最顶尖的刑事鉴定技术。

  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常冉像海绵一样,从专家那里汲取着知识:“从他那里,我学到现代刑事技术的思维模式,也见识了新兴科技在刑事技术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开阔了思维和眼界。”

  留学回来后,他立刻将所学应用于实战。

  一起案件现场,挑战更加“严酷”:狭小的三室一厅,满地都是因打斗散落的杂物,常冉需要在这“一团乱麻”中复原案发过程,从而找到证据。

  常冉连续四十八小时不间断地勘查,达到了“忘我”的状态,他专注于在观察、固定、分析、判断过程中复原现场。

  直到将证物装进证物袋的那一刻,他才松了一口气。“我挺自豪,我发现我已经成长为当初让我大受震撼的主勘民警的样子了。”

  这几年,前沿科技的发展也引起了常冉的思考:“也许我能做点什么。”

  为此,常冉深入地调研和分析了当前刑事技术部门遇到的问题。“刑事技术的提升,目前主要靠个人经验积累,见过的现场多了,经验和能力也就多了。”

  “我认为,靠口口相传、本本相传和自己在大量的实践中领悟,这种传统的成长模式,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匹配,我们完全可以依托科技手段,缩短后辈们的成长路径,打破经验不足的壁垒。”

  “现在大家对平板电脑并不陌生,我们能不能利用电子技术将经验更加精确、直接地传授给新人和一线民警呢?”

  就这样,“智勘查”系统在常冉的手中应运而生。简单的选择题背后是一环套一环的拓扑结构,容纳着无数“刑侦人”的智慧结晶。

  新人们只需选择案件类型,再按照现场的情况对案件进行初步评估,系统就会自动弹出他应该关注到的所有点位。

  就这样,通过平板电脑端高效传递经验,大大缩短了一个新警成长的时间,让越来越多的基层民警可以参与到案件现场勘查工作中。

  从刑案侦查到服务民生 他的“野心”越来越大

  2022年,考虑到具备技术开发的经验,常冉被调到了指纹中心。

  离开自己坚守了数年的工作岗位,他起初并不理解。

  看出他心思的领导对他说:“你破案再厉害,解决的是个案。但是在这里,你可以尝试建立一种机制,这是一个让全局传统勘查模式走向智能化的契机。”一句话点醒了他。

  在新的岗位上,他进一步探索创新,将智能勘查模式进一步精简升级,使得现场痕迹比对反馈耗时由原来的小时级缩短至分秒级,并荣获第二届全国刑事技术“双十”攻关创新大赛金奖,在全国刑事技术领域树立了北京品牌。

  但常冉并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项机制的遵循者,他有更大的“野心”:“不仅仅是刑事案件现场,我们能做的也越来越多。”从刑事案件侦查到服务民生,常冉的“野心”越来越大。

  “野心”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常冉却从不这么看,从认定刑事技术这份事业,到一路完成人生、视野和职业能力的“提档升级”,常冉坦言“靠的就是对这些‘野心’的执着和追求”。

  想别人不敢想,朝着目标竭尽全力、努力到无能为力,这就是常冉一路走来能够一次次实现梦想的动力。


原文链接:https://www.bj148.org/rw1/yyjh/202309/t20230911_165665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