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地方”有“好环境”: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城样本”
2020年,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在全市率先打造专职网格员队伍,再到2021年成立全市首家社会治理联防联控大队、创立“微网格”制度。如今,生态科技新城已经通过创新网格化管理,巧解基层治理“方程式”,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城样本”,营造“好地方”的社会“好环境”,让“好新城”成为“好市民”的精神家园,让“好市民”成为新城人的共同追求。
破题基层挑战
用专职化提升精细化织密网格
新城常住人口约6.7万人,其中约3万人为新“新城人”,此外,因工作等原因出入新城的流动人口2万人左右。人口的流动性加剧了社会的陌生化,对传统的村居熟人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以及功能区行政资源能力有限,对新城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破题这样的挑战?2020年8月,新城首批35名专职网格员通过层层选拔,正式入职,实行一格一员,专职配置。随后,新城从300户综合网格到50户微网格、从兼职网格员到专职网格员,我们率先在全市开启了精细化治理之路,全面切换到以“每一户、每一人”为对象的网格化治理模式中来,一张守护“最美窗口”的网织得越来越密。
人员到位,制度跟上。新城先后出台“一张网”以及微网格建设实施方案、“52321”基层基础保障计划等,建立了“自下而上”的网格直报机制,用铁脚板的力量把矛盾隐患发现在早;打通了“自上而下”的统一派单指挥机制,确立了“网格+党建”“网格+平安建设”“网格+警格”“网格+志愿服务”联动处置机制,激发多元力量,把矛盾问题化解在小。
打通信息“壁垒”
打造“底数清、情况明、应对快”的平安前哨
去年8月6日晚,新城公安分局派发大数据筛查显示,杭集红豆万花城市广场内有一住户与181号确诊病例有轨迹交叉,需按照密接人员进行管控。接到信息后,辖区专职网格员立即根据前期排查数据确认其居住的楼栋和同住人员3人。随后网格员以及公安、物业安保人员共同前往该住户,进行解释和隔离准备工作。在整个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在接到数据的1小时26分钟后,4名人员全部被接往隔离点进行隔离。
这样精准、迅速和高效的反应能力,得益于新城创新的社会治理联防联控机制。
据悉,2021年1月1日,新城创新成立全市首家社会治理联防联控大队,搭建“1+X+N”组织架构,充分整合公安民警、铁骑队员、网格员、平安志愿者、政府财政供养物业安保等力量,常态化开展情报信息联采、群众求助联处、防范教育联宣等“八联”工作,形成了统一指挥、一呼百应的高效工作机制。据统计,截至目前累计处置、流转工单5.8万条,联动处置事件1万条,疫情以来核实比对6万余条涉疫大数据、排查清查外来人员3.7万余人;反电诈、反养老诈骗、关爱妇女儿童和特殊群体等专项行动宣传走访群众30万人次,迸发出治理“大能量”。
与此同时,新城坚持系统思维,实现“一网统管”,注重网格基础、阵地、活动“三位一体”同步建设,夯实“一户一档”数据底库、推动“一村(社区)一品”特色建设、开展“一阵地一活动”品牌打造,构建既有特色又有活力的社会治理“微单元”,塑造了“家门口的党建”“微网格·美丽家”“微网格、微心愿、微项目”等各类品牌活动和阵地,采集“一标三实”数据11.3万条,建立了全区1.8万户7.76万人的网格数据档案,做到了心中有“数”。
破除发展桎梏
进一步创新打造“新城样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需求,新城也正在不断探索创新路径,破除发展桎梏,进一步打造“新城样本”。
“近期,我们将重点推进以‘智能感知’为方向的‘智慧新城’项目,加快新城全域智能泛在感知网建设,最终实现‘全面覆盖、自动预警、节省人力、精准治理’。”新城社会治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接下去,新城将对基层治理体系进行再组织化,重塑村级组织网格化运转的体制机制,从“网格+”到“一网统筹”,最大化发挥基层治理队伍的作用和效能,加快试点建设未来社区,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网格功能单元,将党的执政根基深入到最末端。
同时,立足新城“四个中心”定位,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尽快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形成新的示范引领。新城将加快推进“精网微格4.0工程”,社会治理联防联控机制实战化;探索开展社会治理基金项目,助力“微心愿、微项目”;推动社会治理荣誉体系建设,搭建“争端解决场景”,疏浚个体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通道。以人民群众和基层实践首创精神为动力,活化和拓展参与、表达、协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组织形式、制度渠道和平台载体,持续守护“最美窗口”。
原文链接:http://www.jszf.org/zyyg/jscawq_320/yangzhou/202209/t20220921_7956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