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解”纷争——青海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掠影
“没想到法院打官司这么快,这么方便,我中午去立的案,工作人员不但热情引导,详细教我如何在手机上操作立案,而且当天下午就把我的血汗钱给要回来了!”今年9月,第一次打官司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的郭某来到互助法院,在立案大厅通过手机APP成功立案。之后,这起因拖欠工资引发的民事纠纷在网上立案后,转入调解程序,法院聘请的人民调解员介入调解,仅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就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被告自动履行,郭某拿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工钱。
这正是我省法院加速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纠纷化解体系,推行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的缩影。
2019年7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发布,青海法院认真贯彻最高法院工作部署,从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出发,积极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在全面建成标准化的诉讼服务大厅、网上诉讼服务平台和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诉讼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具有高原民族地区特色的多元解纷机制和诉讼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和诉讼服务能力水平,探索出一条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青海经验,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不用“对簿公堂”就能将矛盾妥善化解。
多元解纷惠民生
中午12时30分,当其他人正准备午休时,刚吃完午饭的法官助理何雅洁整理好制服和法徽,端正地坐在了西宁市城北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窗口。 “部分当事人因为工作原因,不方便在正常工作期间到法院办理事务,为了满足这部分当事人的需求,我和立案庭的其他同事轮流值班,保证每个工作日的中午诉讼服务中心都正常开放。”何雅洁说。
除午间值班岗之外,城北区法院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举措,避免当事人“跑断腿儿”。
下午4时,法官助理袁冬丽准时登上移动微法院后台,审核当日城北区法院网上立案材料。“这是她每个工作日的必选动作。”城北区法院立案庭庭长赵文生说:“为了进一步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我院大力推行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和青海移动微法院立案,安排专人值班,每天固定时间对网上立案材料进行审核,即时告知当事人审核结果”。
在城北区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员蓉措正在里面忙活着。记者进门时,蓉措正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由于当事人一方远在河南,蓉措采取了网上调解,电脑显示屏上,主持调解人和双方当事人的画面清晰流畅,当事人通过视频发表自己的诉求主张和调解意见。一个小时后,案件成功调解,当事人双方通过视频达成和解。蓉措关闭调解平台,立即起草打印民事调解书。
今年62岁的蓉措是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退休法官,人民调解工作室挂牌之后,城北区法院返聘她为调解员,她的搭档林玉花,之前在社区居委会任职。
“在基层做调解员,需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同时要掌握跟基层百姓打交道的方法,我们在选择调解员的时候,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她们两个人正好优势互补。”赵文生说。
截至采访当日,蓉措和林玉花年内共调解纠纷民事217件,调解达成协议171件,调解成功率79%。此外,城北区法院与区司法局合作,在全区成立75个人民调解组织,吸纳了人民调解员294名。与城北区交警队、辖区派出所、劳动仲裁委员会等纠纷多发领域对接,进行行业调解。 “城北区法院是全省受理案件量最多的基层法院,也是全省商事案件量最大的法院,分析辖区案件特点,找准司法需求重点方向,是城北区法院在一站式工作中的特色。有的放矢,是城北区法院工作取得成效不可获取的因素之一。”
省法院立案庭副庭长钟恩说。 “城北区法院建成了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同时增强了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的精准性、协调性、实效性。为全省法院提供了先进经验。”省法院立案庭庭长王海明肯定地说。
双语诉讼暖民心
采访人民调解员华旦才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来共和县人民调解中心的当事人络绎不绝,采访只能在短暂的间隙穿插进行。这不,没说上两句话,他又忙活去了。华旦才让年近花甲,退休前是兴海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退休后回到共和县老家,在当地当起了人民调解员。
为了探索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的新途径,2017年4月,共和县司法局和县法院协商,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在县法院挂牌成立共和县人民调解中心。共和县有藏、回、撒拉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比最大。为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司法需求,调解中心在双语诉讼服务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华旦才让和其他几名调解员是当地的藏族,通晓藏文和藏语,能够保证全程双语调解和沟通。”共和县法院立案庭庭长马海东说,双语调解和诉讼服务在青海地区,尤其是牧区,是广大群众的特殊需要,共和县法院探索创新,实行双语调解和诉讼服务,成为一大特色。
同样,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记者看到了统一设置的藏汉双语标识、双语诉讼服务指南、配备双语导诉工作人员,以及双语自助服务终端,12368诉讼服务热线也是双语的。12368诉讼服务热线也设置了双语坐席员,接听群众和当事人电话咨询查询,确保线上诉讼服务的高效便捷。
“尖扎县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对少数民族群众登记立案、查询咨询、材料收转等,提供的是无语言文字障碍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尖扎县法院立案庭庭长卡毛加说,尖扎县县域多民族聚居,藏族人口占67%。针对这一实际,尖扎县法院大力推进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由双语法官主持庭审活动,并制作双语裁判文书上传至中国裁判文书网。
记者了解到,青海全省法院在诉讼服务大厅都统一了双语(汉藏、汉蒙)标识,并编印了双语诉讼服务手册,在导诉台和立案信访窗口还配备有双语工作人员,班玛县法院自助服务终端最先实现了双语服务。
钟恩告诉记者,在调解和庭审中,全省六个藏区自治州中基层法院均配有双语法官或双语翻译人员。 “省法院自主开发的汉藏双语法律文书互译系统已在青海全省三级法院和部分省外法院推广,庭审完全可以实行双语(汉藏或汉蒙)同声传译,结案后制作双语裁判文书一并上网公开,目前已上网7181份。”省法院审信处处长杨海云说。
省法院组织宣传教育处处长马德明介绍,青海法院大力加强双语人才培养,现有双语法官63人,双语辅助人员96人,较好的建立了一支基本满足双语审判工作需要的双语骨干力量。
巡回审判顺民意
青海地广人稀,在广大农牧区,巡回审判是基层法院特别是派出人民法庭的主要办案方式。
记者从省法院行装处了解到,省法院为全省基层法院统一配备巡回审判装备,31家农牧区基层法院全部配备了巡回审判车,39个基层法院配备了41套便携式巡回审判设备。
深秋时节,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尖扎县法院巡回法庭的双语审判团队的法官们席地而坐,就地化解纠纷。他们送法下乡,开展法治宣讲,让“流动的人民法庭”更好满足群众的司法需求。尖扎县法院院长才让南杰说:“针对县域农牧民居住分散、出行不便的实际,设立了覆盖全县的8个诉讼服务和巡回审判站点,建立了巡回审判长效机制,制定了《巡回审判工作实施细则》,针对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制定了相应的巡回审判方案,通过巡回审判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到直观生动的法治教育。”
尖扎县法院综合审判庭庭长乔咏梅则表示,这一年,尖扎县法院巡回审判案件占到了受理案件的20%,巡回审判调解率保持在70%以上,旁听群众达到1200余人次;指导培训人民调解组织20个,参与人民调解人员82名,司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案件33件。
统计数字显示,仅今年上半年,青海全省法院就开展了巡回审判1364次。
在线诉服创新高
一大早,才次刻便来到德令哈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通过电脑开始了她的“线上”调解工作。才次刻是德令哈市法院的特邀调解员,平时她有自己的工作,当有案件需要调解,她就来到法院“变身”为人民调解员。
如今,“多元调解”微信小程序、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线上平台让她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调解进程,既避免了与本职工作的冲突,又提高了调解效率。 “线上调解平台极大方便了群众,让身在外地的当事人节省了路途奔波的时间和花费。”才次刻说。前不久,他们刚刚引导身在外地的当事人使用“青海移动微法院”,就一起欠款偿还案件进行视频调解。经过法官在线调解,双方达成协议,被告归还了欠款,案件也得以顺利调解结案。
为适应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需要,青海法院全面创新网络诉讼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的诉讼服务模式。记者了解到,目前,青海三级法院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和全部网上办公办案,通过“青海网上法院”网上立案18087件,跨域立案服务118件,网上缴费11912笔;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解案件5928件,其中线上调解1147件;通过移动微法院调解案件391件,“道交一体化处理系统”受理案件1760件。
“‘网上法院’‘移动微法院’为当事人提供在线生成诉状、收转材料、签收文书、远程庭审和查询法律法规等服务。”省法院审信处韩永忠告诉记者“,移动微法院”覆盖了从立案到执行的全流程在线办理,也实现了诉讼服务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
公正高效化解矛盾、定分止争,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职责,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的建立,为青海各族群众提供了多渠道快速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案,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人民法院日夜兼程交出了最新答卷,而群众在诉讼实践中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与日俱增,体现了司法服务的温度和速度,让矛盾纠纷越来越多化解在基层。
原文链接:http://sft.qinghai.gov.cn/pub/qhsfxzw/sfxzyw/jcgz/202012/t20201229_5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