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巧用心理学!识破非法集资惯用话术,从此不再被套路
“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想必大家都知道。可为什么还是屡屡有人跌入非法集资陷阱,惨遭经济损失?不是我们太天真,而是骗子套路深。今天,检察官就来识破非法集资犯罪分子的“障眼法”,揭晓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见招拆招,守好大家的钱袋子。
话术一:“快来了解一下我们公司的投资理财项目,买不买没关系,签到即可领取米面粮油,同时享有免费旅游考察!”
在非法集资案件中,犯罪分子在前期往往对投资人热情周到、关怀备至,通过赠送小礼品、免费组织旅游等方式吸引投资人的注意力,在体验过这些“免费好处”后,哪怕原本没有投资意愿的人,也容易冲动出钱投资。
互惠原理,社会生活中,如果别人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势必会产生一种亏欠还债感,而力求尽量回报别人,也即受礼尚往来社会原则的影响,人们普遍会觉得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
话术二:“高新技术投资理财项目,限量发售、售完即止,紧跟技术创新,我们一起踩在时代的浪尖上,共享超高收益!”
在非法集资案件中,犯罪分子网罗技术新词汇,借助当下热议的技术概念进行包装,打着“新技术”、“新革命”、“区块链”、“虚拟货币”等幌子,编织出看似“高大上”的项目,给投资人描绘一幅创收蓝图。通过制造紧迫感,让投资者产生“机不可失”的错觉,好像不参与投资,错过这个风口就是吃亏了。
稀缺原理,当一件东西数量越少,得到的可能性越低,人们就会觉得它越珍贵,这件事物的价值就越高,人们内心也就越渴望得到它。
话术三:“我们公司的理财产品绝对可靠,您看看这些证书,还有名人站台背书呢,怎么可能出问题,绝对错不了!”
非法集资的犯罪分子通过大量展示伪造的技术认证、获奖证书、名人合影等资料,获取投资人信任。在举办活动的选址上也是花尽心思,以大场面、高规格引人眼球。用这些看似权威的表象,掩盖项目本身的缺陷,使投资人做出错误判断。
顺从权威原理,在权威面前,人们习惯性顺从。权威人士做出的结论很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可,而一个普通人得出的结论则往往被忽略,人们有时容易不加思索地服从权威来行动。
话术四:“张大哥,李大姐,我就是在这家公司买的理财产品,都拿了好几个月的利息啦!”
非法集资的犯罪分子在投资人购买理财产品后,往往会先施以小利,并承诺予以高额提成,号召其继续拉拢亲朋好友加入到相关投资行为中。潜在投资人在身边人的强烈推荐之下,更容易产生信任感,投资的意愿也会更加强烈,从而加大投资概率。
社会认同原理,当人们没有足够信息进行理智判断的时候,通常认为别人的判断是合理的。这就是从众心理的表现。参照别人的行为来决定采取什么行动,尤其是当人们认为那些人与自己相似的时候,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检察官提示
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通过正规渠道详细了解相关信息并进行严格核实。高回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而非法集资犯罪分子却宣传其理财产品零风险,并以高额回报率吸引投资者,在“吸金”过后不加甄别地进行高风险投资,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运转方式,终究难以长期维系,也就意味着投资参与人将遭受严重经济损失。社会公众要理性投资,识破非法集资背后套路,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原文链接:https://www.bj148.org/zz1/shaq/202207/t20220710_163622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