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在家门口“找说法”
编者按
辽宁省“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是司法部部长、时任辽宁省省长唐一军2020年1月14日在辽宁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的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今年年初,辽宁省司法厅作为“村(居)民评理说事点”的主要责任单位便制定计划,利用两年时间(2020年至2021年)实现“村(居)民评理说事点”乡镇(街道)全覆盖。
目前,全省共建成“村民评理说事点”11763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且达标规范率100%。城市社区“居民评理说事点”已建成2984个,2021年将实现社区“居民评理说事点”全覆盖;全省在乡镇(街道)共建设个人调解室1864个,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筑牢平安辽宁、法治辽宁建设根基。近日,采访组赴辽宁城乡深入采访,并于今天推出此报道,敬请关注。
法治日报赴辽采访组
12月的辽宁,岁暮天寒。可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永甸镇的村民隋老汉却感觉心里“真暖和”。而让他感觉“暖心”的,就是“村民评理说事点”。
原来,隋老汉因立遗嘱产生家庭矛盾,儿媳阻挠老房翻建。担心入冬前住不上新房的隋老汉便找到村里的评理说事点诉苦。评理说事员王福生不仅与镇上的沙峰个人调解室联动调解,还协调县公证处帮助老人立遗嘱,一家人关系得到改善,新房顺利翻建。
而这个“村民评理说事点”,正是司法部部长、时任辽宁省省长唐一军2020年1月14日在辽宁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的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内涵深、外延广、触角长,不仅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还解决了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急所难、所愿所盼,实现了‘矛盾不出村、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举措,是探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尝试,是提升辽宁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辽宁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志敏欣慰地说。
高质效统筹推进
辽宁省司法厅统计发现,每年全省矛盾纠纷突发、多发在乡村,这些矛盾纠纷不及时化解,极易激化升级为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为了让老百姓遇事有地儿“找个说法”,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省司法厅2019年11月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工作的通知》,开始谋划“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工作。
林志敏介绍,“村(居)民评理说事点”通过开门说事、评理调事、便民答事三方面为群众提供贴心法律服务:开门说事,就是通过召开说事会、走访等收集问题线索、纠纷信息;评理调事,就是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诉求答疑解惑,当场不能调解的及时上报司法所;便民答事,就是对群众反映的社情民意、利益诉求等,乡镇党委政府协调相关部门研究解决,针对疑难事项,律师等随时提供法律帮助。
2411个,这是沈阳市提前4个月在辽宁省率先建成覆盖全市的“村(居)民评理说事点”数量。
“为确保此项工作高质高效推进,沈阳市委政法委书记、主管副市长挂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部署落实、督战指挥。”沈阳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佩军说,市司法局还成立工作专班,主要领导抓、分管领导主抓,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
为更加便民,沈阳市在辽宁省率先将评理说事点建设由乡村向社区拓展,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别建立评理说事中心、站、点,构建覆盖全市的三级评理说事网络。而沈阳市的高质高效推进,也是辽宁各地的一个缩影。其他市县对“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也都精心统筹部署推进。
大连市将“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列入2020年市政府“重、强、抓”项目,市、区两级均成立由党委政法委副书记和司法局主要领导总负责的“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工作领导小组,联合政法、民政、妇联等部门,健全岗位责任、分析研判、服务承诺及联动化解等工作制度;营口市则将广大“村贤乡绅”、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吸纳为评理说事员,并形成区域化培训经验:大石桥市针对主城区物业问题较多、农村邻里纠纷多发的实际,邀请专家进行专业化解读,站前区创新开办“法治夜校”,通过此法治文化基地对评理说事员开展专项培训……
重特色百花齐放
“评理说事点可帮了咱社区大忙了!要不然啊,村民们心里不托底,咱这搞民宿的工作也没法儿干。”沈阳市浑南区王士兰社区党支部书记于宏海兴奋地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民宿需求日益增加,王士兰社区计划租赁村民房屋扩大民宿规模。在这个涉农社区的评理说事点,针对不少村民提出不太懂法、对合同没底的问题,大家商讨后决定邀请公益律师为合同把关。
为灵活运用“村(居)民评理说事点”服务群众,浑南区提出了符合本区特色的“八有”模式,即一个场所、两个热线、三个平台、四个法庭、五个团队、六个环节、七个制度、八个内容。
据了解,辽宁全省“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工作注重本地特色,做得风生水起,百花齐放。
在丹东市,围绕沿江、沿边、沿海特点和红色旅游及文化特色,依托法治文化广场打造“村(居)民评理说事点”亮丽品牌:宽甸县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边界旅游胜地,大力推进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在河口等行政村打造高标准、高规格“村(居)民评理说事点”样板村;振安区在马市村建立“村民评理说事”文化长廊,有效提升“村(居)民评理说事点”整体建设工作水平。
“三板斧”工作法,则是瓦房店市结合本地实际,提高“村(居)民评理说事点”服务质量的特色亮点。依托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资源优势,将疑难矛盾纠纷及时上交,由中心安排专业人员按照法律咨询指明方向、人民调解紧随化解、法律援助随时起诉,高效解决群众诉求。
信息化如虎添翼
今年春耕期间,连日的阴雨天气使鞍山市岫岩县雅河街道巴家堡村河道淤堵导致气味难闻,部分村民在评理说事点微信群中发起寻求帮助的诉求,村里得知后立即组织人员清淤。
“我不仅对村里这次及时清淤非常满意,还拍摄了照片和短视频发到群里,村民们好评如潮。”在场参与清淤的村民李连水高兴地对记者回忆说。
信息化手段,让辽宁省“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工作如虎添翼。
大连市积极打造评理说事信息化矩阵,引导和指导群众使用电脑、手机等网络途径说事,创建“大数据+调解”机制,充分发挥12348大连法网、综治视联系统作用,打通评理说事“最后一公里”。升级改造“智慧调解”小程序,专门增加评理说事功能,市民注册登录,即可以实现线上提交问题,并得到及时答复。
“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工作开展以来,锦州市黑山县司法局利用自主研发的智慧司法信息化办公平台,将“评理说事”工作纳入其中,平台对评理说事信息进行汇聚、整合、分析、归类,形成大数据。依据大数据,自动指引法治宣传工作重点,提示矛盾纠纷排查关注领域,预警影响社会稳定高风险地域。工作人员根据平台预测预警提示,有针对性确定下一步重点工作内容和重点工作乡镇。精准的信息化大数据,使“村(居)民评理说事点”与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有机融为一体。
“目前,全省‘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已成为矛盾纠纷调处点、社情民意汇聚点、公共法律服务点、干群关系联系点、文明风尚传播点。”辽宁省司法厅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处长王玮介绍说,今年1月至10月,虽受疫情影响,全省“村(居)民评理说事点”仍收集信息线索12.4万余条,解答法律咨询11.4万余人次,开展宣传教育5.8万余次,化解矛盾纠纷10.3万余件,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基层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法治日报赴辽采访组成员:邵炳芳 张国庆 陈建国 张国强 韩宇)
责任编辑: 张丽青
原文链接:http://www.moj.gov.cn/Department/content/2020-12/18/611_326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