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从法治视野看乡村巨变
2022年4月30日
4月30日,《法治日报》法治版刊发了《从法治视野看乡村巨变》的文章。
全文如下:
从法治视野看乡村巨变
讲述人: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司法所所长任迪
印江是红色革命老区,几十年来,这块红色土地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乡村振兴的历史变迁,其中,民主法治的巨大变化就是一个典型。
杉树乡是原神兵首领、红军黔东独立师副师长冉少波的故乡,是黔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1995年我毕业后被分配到杉树乡任司法助理员,这里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基层治理能力弱、社情民意复杂、矛盾纠纷多。那时,我进村入户宣传法律知识,群众根本不理会,他们认为拳头大就是道理、势力就是法律。恰在这时,我得知在广东普宁某公司务工的石槽村田坝组吴某在收工返回住处途中不幸遭雷击死亡,死者亲属和广东江门市某公司均认为属于“天意”,公司没有责任。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以此为契机,打开杉树乡普法工作的突破口,我主动上门讲解法律相关规定,主张向业主方申请工伤事故赔偿,并3次往返普宁与印江,帮死者家人获得赔偿金、安葬费等十多万元。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看到了法律的力量,学习了解法律的热情增加了,于是我们开展了以家庭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为主要形式的依法治家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杉树乡的社会治安状况得到根本转变,开展的依法治家活动得到了上级组织领导的充分肯定。
板溪镇上洞村和下洞村被人们称为“痞子村”,两村偷盗现象严重,赌博之风盛行。有一次,邻村岩底村有一村民挑菜路过上洞,到一农户家喝水,出来时菜就不见了。改变这里的民风,让当地群众知法、守法,一定是块“难啃的骨头”。2003年5月我从杉树乡司法所调任板溪镇司法所所长,深入了解了当地情况后,心里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板溪的民风,让当地群众人人知法、守法、懂法。
为此,我指导上洞村村委会相继制定《村民公约》《安全防范规定》等32部村规民约,让村民有章可循、依章办事。同时,根据该村各村民小组居住分散的现状,我大胆提出并实行村级民主管理“中心户长”制,将全村规划为36个中心小组,落实“一事一议”提案、村民法治教育等,有效杜绝了农村事务涉及面广、千头万绪,法治教育紧而不密、民间纠纷抓而不断、社会治安防不胜防的不良现象。一年间,上洞村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政务、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四民主、两公开”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村里以往的不良风气不见了,好人好事不断涌现。2007年,该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板溪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由于村民不懂法,农村矛盾纠纷群体性上访多、调处难度大,我积极实践“枫桥经验”,从2012年起,开展“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充分发挥“乡村法律明白人”分布广、无门槛、零距离、面对面的优势特点,依托乡村“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积极开展诉源治理,构建民间纠纷“百米调解圈”,打通人民调解“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了人民调解力量弱、周期长、效率低问题,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筑牢了社会治理“第一道防线”。
工作27年,弹指一挥间。我工作的地方,从过去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产业兴旺,生机盎然。过去,村民无理要争三分,而今村民有理也要让三分,人民群众收获了平安和谐,我们共圆了法治梦想!
原文链接:http://sft.guizhou.gov.cn/ywgz_97/rmfz/202205/t20220502_7369738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