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公共场所AED配置严重不足 代表建议人大开展立法监督加大配置

时间:2020-03-25 来源: 作者:

  目前,上海在机场、火车站、地铁、公交枢纽、体育场馆、商业中心、学校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AED计1400余台,距离2016年8月上海372台的数字有明显上升,但上升速度和幅度缓慢。

  心脏骤停者的抢救,最佳救治时间是黄金4分钟,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是有效抢救心脏骤停者的救命神器。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上海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置的AED数量仍有较大差距。翟骏等44位人大代表在今年两会上提交议案,建议市人大开展监督,推进政府加大AED的配置力度。日前,这份议案有了最新审议结果。

  抢救心脏骤停的救命神器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中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SCD)的人数估计为54.4万人。猝死的原因多数是突发心脏病导致的心搏骤停。

  心脏骤停者的抢救,最重要的是在最佳救治时间黄金4分钟内,通过心肺复苏术(胸外按压为主)和电击除颤,使心脏恢复正常运作。之后,救治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死亡概率将提高7%10%,若患者在倒地10分钟内得不到有效救治,生还概率将十分渺茫。在等待救护车到来前,公众需要自己开展急救。

  AED是与死神赛跑的救命工具,是有效抢救心脏骤停者的救命神器。翟骏说。如果没有AED,只能使用心肺复苏术,这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普通民众掌握度很低。心脏骤停后,80%以上会出现室颤,想要挽救生命,必须及时除颤。除颤越早,救活的可能性越大。仅凭胸外按压而不及时除颤,等医生赶到时基本已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2019年11月引发媒体热议的高以翔猝死事件中,现场如果有AED,年轻的生命极有可能挽回。

  在代表们看来,增设AED、普及救护知识,是建立公共急救体系的重要一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安全和文明发展程度。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通过相关法案在公共场所安置AED,并在10分钟内可获得AED;德国慕尼黑的每个地铁站都有AED设备。上海作为超大型国际大都市,拥有众多地铁线、轨道交通站点、机场、客运车站、港口客运码头等交通枢纽以及学校、体育场馆、展览场馆、文化娱乐场所、旅馆、商场、游乐场、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急救设备的配置也要跟上国际水平,这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AED明显上升但增幅缓慢

  2016年11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对提高上海社会急救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市民开展紧急救助,支持配置AED。

  那么,条例实施近4年,上海公共场所配置了多少台AED?

  代表们调研发现,目前,上海在机场、火车站、地铁、公交枢纽、体育场馆、商业中心、学校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AED计1400余台,距离2016年8月上海372台的数字有明显上升,但上升速度和幅度十分缓慢。翟骏表示,相比美国平均每10万人317台、日本平均每10万人235台、中国香港每10万人10台、中国台湾平均每10万人约17.4台的配置比例,上海的差距还很大,建议加大AED的配置力度,达到国际基本水平。

  为改变目前上海AED配置严重不足的现状,翟骏等建议,落实《上海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关于社会急救的相关要求,特别是第42条、第43条的有关内容,市人大开展专题监督,研究对策方案,推进政府把AED的配置使用项目列入政府实事项目,制定明确的目标计划和方案,在一定年限内让上海的AED配置达到国际基本水平每10万人100台的标准,以完善上海的公共急救体系建设。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认为,急救医疗服务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贯彻实施急救条例,落实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等工作,推动本市急救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在社会急救特别是相关场所和单位配备AED方面,缺乏统一规划,配置数量不足,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不够,难以满足社会急救的需要。

  为此,委员会建议,市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急救条例关于AED设置的相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工作职责,抓紧制定实施相关工作规划,加强人员培训,推动相关场所和单位配置AED,进一步完善社会急救体系建设。

  据悉,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开展急救条例执法检查。委员会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将把人员密集场所和单位配置AED的情况作为一项检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