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实生命的密度

时间:2020-02-27 来源: 作者:

  柳杰

  一场由武汉蔓延至全国的疫情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也注定将改变中国人的生活。

  前方,无数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放弃阖家欢乐的时光,日夜奋战在防控一线;后方,有人组织赶制口罩、防护服等紧缺物资,有人克服困难积极组织复工复产,有人宅居在家里利用难得的时间读书学习、提升自己……响应党和政府做好疫情防控的号召,每个人都努力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为这场战“疫”贡献力量。

  人生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质量。当下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代,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代,这要求我们不能以旁观者自居,而要做实干家和行动者。5年前,植物病理学家朱有勇来到云南澜沧扶贫一线,把田间地头作为实验室,带领团队把中药三七不到10%的成活率提升到70%,打开当地脱贫新局面。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年有100多天待在澜沧的朱有勇说:“扶贫比写SCI论文可要难多了。”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我们无法延续生命的长度,却可以用实干压实生命的密度。

  压实生命的密度,关键在于目标坚定、远离浮躁、耐住寂寞,在不断积累和奋进中沉淀自我。常言道: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20世纪60年代,屠呦呦开始研究疟疾治疗。她翻阅上千本中医典籍,调查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整理出640种可能药方,得到380种提取物。没有通风系统、缺乏防护措施,即便如此艰难,她也没有间断研究,甚至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最终发现了疟疾的新疗法,斩获诺贝尔奖。从缕缕青丝到满头白发,屠呦呦和疟原虫斗争了一辈子。抱朴守拙方能行稳致远,她的成功正是源于这份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心无旁骛的坚持。

  而今,我们常会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不是因为健忘,而是因为缺乏专注,把时间随意浪费了。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聊一聊天,关注的东西繁多,透支了宝贵的注意力,让时间变得廉价。网络上动辄出现的“爆款”和“网红”,让不少年轻人跃跃欲试,误以为成功来得很容易。实际上,每个成功的背后都经历了长期的艰辛积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李佳琦”和“李子柒”。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改变其实也很简单,拿起一本有意义的书、做一件有价值的身边小事就可以。越是信息爆炸、越是漫无目的,越要学会做减法,摒弃无用的关注,不让生活失去焦点。既然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就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投入智慧和热情,压实生命的密度,让身体和灵魂都饱满充盈,成为更好的自己。